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反思.doc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反思.doc

ID:61577903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0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反思.doc_第1页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反思.doc_第2页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反思.doc_第3页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反思.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一.第一次沟通:由小数加减法主动联想到整数加减法师:今天学习什么?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师:关于小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它和整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生:小数和整数一样,都有计数单位与数位,并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生:小数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一样。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大小会变。师:看到今天的课题,你脑子里第一反应是什么?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不是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一样呢?师:这叫数学直觉,很好。二.第二次沟通:小数减法与整数沟通1、从书本雅典

2、跳水的情境图中得出式子:53.40-49.80师:今天要学的新知识来了——小数减小数。你想老师教你,还是自己先试试?生齐答:自己先试试。(同时请一人板演。)请一学生上黑板尝试并讲解:竖式怎样列?列好后怎样计算?生:数位要对齐,从最低位减起。(对照竖式说清每一步计算的过程。)师:和他想法一样的请举手?(一般学生末尾的0都没有去掉。)全班都一样。师:都想到一块儿去了。但这样做对吗?生:我觉得对。因为整数减法就是这样做的,所以小数减法也是这样做。师:可以利用计算器检验。(全班检验,结果显示3.6,末尾没有0。)师:结果一样吗?生:不一样,一个有0,一个

3、没有0.师:面对这样的两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吗?生:两个结果都对,但是去掉0更好,因为更简单。师:去掉0的确更简单,但是,这样做可以吗?你的依据是什么?生:可以,因为它们的大小一样,依据是小数的性质。(这在前面小数点的移动时,有接触过。学生都知道数学追求简洁美,所以0去掉好。)三.第三次沟通:小数加法与减法沟通1、出示第一轮与第二轮的成绩。师:现在,根据这里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加拿队领先多少分?生2:中国队两轮一共得多少分?生3:加拿大队两轮一共得多少分?得出三个算式:53.40+49.80  58.20+49.2

4、0  58.20-49.20学生尝试,并请三人板演,其中让一人讲解“53.40+49.80”的计算过程。师:小数加法和减法有相同之处吗?生:竖式时,都要数位对齐。生2:得数的末尾有0,都要去掉。(学生吴婷竟然站起来补充:9.00的0要去掉,小数点也要去掉。她观察得太仔细了,我从来都没有注意到这些细枝末节,于是,我又大大地表扬了该学生。)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师补充问题:第二轮后,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生1:111.6-99=12.6(分)生2:3.6+9=12.6     3.6+9.0 ——12.6师:前面我们把得数“9.0”写成“9”,

5、这里你怎么又把“9”写成“9.0”呢?生:这样好算点,而且不会错。师:好主意。师:两种方法都对,但从数据上来看,第二种方法更简单。(学生在计算时,自己想到添0,我大大地表扬了她。)四.第四次沟通: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总结。1、师:回头看看黑板上的这些题目,想一想: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生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生2:得数的0要去掉。生3:加法时要注意进位,减法时要注意退位。五.第五次沟通:分享经验中提升方法。1、 师:用上你的经验和方法,来挑战几道吧。12.53+4.67  7.2-6.45 5-0.41请三人板演,并分享经验:这道题目哪

6、里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六:第六次沟通:在梳理中,再次与整数加减法沟通。师:回头看看,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学的?(根据板书梳理。)这节课的知识,你学会了吗?教师都没有教,你们怎么都会了?生:和整数加减法一样的。师:能具体地说一说,哪里一样吗?生:列竖式时,都要数位对齐。生:加法时,都要满十进一;减法时,不够减要向前“借一当十”。生: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小数加减法,得数末尾的0要去掉,而整数没有。七:总结,拓展。整体反思:1、课前测试的信息反馈:我把做一做的7道题目提前到课前,检测学生的原有知识。发现,4道加法全班都对,3道减法却错误率很高。这

7、正好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数加减法,书本安排先学减法呢?因为之前计算,都是先学加法,再学减法的。现在,我猜测原因就在此吧。整数的退位减法是个难点,学生会做,但经常做错,迁移到小数也是如此。所以把小数减法安排在第一道,利用最好的时光克服这节课唯一的难点,而且也可以帮助巩固整数的减法。2、课后反思:原来计算课的教学也可以根据“猜想——验证—应用”的模式去教学,甚至任何一个新知识都可以按这样的模式去学习。碰到一个新知识,是个人,总会凭自己的经验有个数学直觉,也就是猜想;有了猜想,就想尝试;尝试之后,当然要验证;如果正确,就多次尝试,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8、;最后把发现的方法进行应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