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探索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探索

ID:5983096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30

上传者:U-3336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探索_第1页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探索_第2页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探索_第3页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探索_第4页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探索  摘要:随着“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要求创新主体间打破壁垒,充分运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实现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因其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等特点,能够在协同创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合作途径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的高校,其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多功能特性,决定了它在协同创新中应当承担重任。高职院校由于其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合作,在协同创新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一、协同创新的含义8 协同创新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其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特别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入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全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灵活运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协同创新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意义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承知识、创新科技的主要阵地,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没有高校与企业、用户、科研院所、政府等的合作,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难以构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许多人认为只有本科院校才能在协同创新中起主要作用,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理论基础比不上本科院校,所以高职院校谈不上协同创新。然而笔者认为协同创新不是本科院校的专利,高职院校也需要协同创新,也能够协同创新。由于其特有的灵活培养模式,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敏锐把握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对于推进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校企紧密合作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8 协同创新在宏观层面的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学校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了解企业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企业对知识、对创新科技的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参与协同创新,优势在于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敏感性,进行科研、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通过协同创新解决企业难题的同时,也提高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培养能力和科研能力。(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8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有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点。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双师型人才,为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打下了基础。通过协同创新,进一步促进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又能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协同创新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三、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一)处理好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高职院校要找准自身在国家、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因校制宜,充分发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企业是主体,相对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院校能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来说,高职院校应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直接需求。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参与的各个单位对目标的追求不尽相同,有时存在高校需要产出科研成果,企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地方政府需要GDP增长的现象。高职院校既要勇于做“主角”,又要甘于当“配角”,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作用。(二)打造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目前高校协同创新文化的氛围还不浓厚,大家习惯隔离式的研究方式,不愿意甚至不会与企业协同,给科技创新带来了很大的阻碍8 。高职院校要有敏锐的意识,大力宣传、主动参与,努力打造协同创新的环境,谋求科研的协同式跨越发展。(1)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例如在学校层面建设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大型功能平台,实现科研平台共享。(2)通过学术报告会和网络平台实现实验材料和数据共享等。(3)主动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沟通协调。(4)共同组建实验室和研发基地、实现实验资源和信息情报网络共享;共同组建大型复合型科研团队、联合申报大型科研项目等。(三)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目前各高校都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两者都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只有协同起来,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在重视科研工作的同时,应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的比重,更要重视科研成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使高校的科技工作与人才培养协同起来。高校要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大力推进科教结合,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通过高精尖的科研攻关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不能一味把科研的重要性夸大,而是要用科研去指导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使科研和教学实践更好地结合。过于强调动科研的作用,将失去高职院校的特色,培养出的学生将不能很好地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及市场的需要;只注重教学,视科研为可有可无,就不能很好地用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阻碍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8 高职院校要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之中,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充分注意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的能力,注意通过协同创新激发教师能动性。通过培养双师型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处理问题、创新的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注重教师的生态化发展,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教师的高访、学历学位进修、师资培养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鼓励基础理论课教师下企业实习,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敢于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培养教师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各项科研工作。(四)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说:“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产学研,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重要的不足是产、学、研都没有与‘用’很好地结合,没有把‘用’作为科技创新的真正引领者。”因此,协同创新应该把落脚点放在“用”上。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应更多地关注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通过校企、校地、国际合作等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依托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质性合作,激励师生更多参与、承担重大联合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计划。通过与企业间的合作研究,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不断为自身持续健康发展寻求持久可靠的市场和资源保障。在更高的起点上提高学术梯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8 我国2020年的科技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对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高职院校要抓住契机,用自身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加大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面向区域发展,借助地方政府的支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基地进行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参考文献:[1]薛娇,陈礼达.高校应如何推进协同创新——专访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J].中国高校科技,2012(7):4-6.[2]李素矿.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2-08-30(14).[3]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4]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2-84.8 [5]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29-32.[6]张永康,莫纪平.协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2(4):4-6.[7]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1-13.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