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第六单元第20讲.docx

高考生物第六单元第20讲.docx

ID:59122307

大小:1.33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9-13

高考生物第六单元第20讲.docx_第1页
高考生物第六单元第20讲.docx_第2页
高考生物第六单元第20讲.docx_第3页
高考生物第六单元第20讲.docx_第4页
高考生物第六单元第20讲.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第六单元第20讲.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0讲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考纲要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Ⅱ)。考点一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2.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3.实验过程(1)标记噬菌体(2)侵染细菌4.实验结果分析分组结果结果分析对比实验(相互对照)含32P噬菌体+细菌上清液中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32P—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含35S噬菌宿主细胞内无35S,35S主要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体+细菌分布在上清液中细胞,留在外面5.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

2、DNA,即DNA是遗传物质。[思维诊断](1)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2013·海南,13D)( √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3·新课标Ⅱ,5改编)( √ )(3)噬菌体的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2012·上海,11D)( × )(4)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2012·山东,5B)( × )(5)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2011·江苏,12D)( × )题组一 噬菌体的生活特点1.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

3、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B.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C.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D.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答案 A解析 病毒不仅没有细胞结构,而且也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在活细胞中进行增殖。病毒的生活史包括五个基本过程:吸附、注入(病毒自身的遗传物质)、复制(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以病毒的核酸为模板,合成病毒自身的核酸;利用宿主细胞的氨基酸合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组装、释放,故B项错误;噬菌体抗菌的机理是通过噬菌体的寄生作用,使细菌裂

4、解死亡,故C项错误;病毒的增殖方式叫做“复制”,原核生物主要进行二分裂增殖,故D项错误。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死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噬菌体直接利用大肠杆菌内的ATP作为能源物质B.噬菌体在增殖时需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脱氧核糖核苷酸C.噬菌体在增殖时需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核糖核苷酸D.噬菌体利用自身的核糖体以大肠杆菌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答案 D解析 噬菌体不具备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所以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的原料和场所进行增殖,D项错误。噬菌体的生活特点(1)模板:进入细菌体内的噬菌体DNA。(2)合成噬菌体DNA的原料:大肠杆

5、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3)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题组二 噬菌体的侵染过程及标记元素的去向分析3.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从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答案 B解析 病毒的繁殖离不开活细胞,要标记噬菌体,应先标记培养噬菌体的细菌细胞。实验中采用搅拌等手段

6、是为了把细菌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分开。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4.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B.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答案 B解析 根据噬菌体的组成,其蛋白质含S而极少含P,其DNA含P而不含S,两者均含N;但噬菌体在侵染时其蛋白质留在细菌外面不起作用,而DNA进入细菌体内进行复制,复制时是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为原料进行的

7、,故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会找到15N、32P。“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题组三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果分析5.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到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90%。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答案 C解析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经过搅拌、离心,上清液是质量较轻的噬菌体外壳,沉淀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