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的教学反思

正弦定理的教学反思

ID:5860288

大小:7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26

正弦定理的教学反思_第1页
正弦定理的教学反思_第2页
正弦定理的教学反思_第3页
资源描述:

《正弦定理的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正弦定理的教学反思上海市松江二中张忠旺2016002006年3月份,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我选择了《正弦定理》这一节内容.在备课中有两个问题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是问题的引入,一个是定理的证明.课本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但没有深入展开下去;对正弦定理的证明是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导出的,但不够自然.为了处理好这两个问题,我首先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充分利用课本素材,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进行设计.具体的思路就是从解决课本的实际问题入手展开,将问题一般化导出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正弦定理.图11.问题引入某林场为了及时发现火情,在林场中设立了两个观测点A和B,某日两个观

2、测点的林场人员分别观测到C处出现火情.在AC处观测到火情发生在北偏西40º方向,而在B处观测到火情在北偏西60º方向(如图1),已知B在A的正东方向10千米处.现在请你确定火场C距A、B多远.要解决问题,首先应将此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ABC中,已知∠CAB=130º,∠CBA=30º,AB=10千米,求AC与BC的长.”师:这里△ABC是斜三角形,问题是求△ABC的边长AC与BC.一般应如何处理这类问题?生:通常把它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学生思考后,叫两个学生表述解题思路:学生1.过A作BC的垂线,垂足为D,则∠C=180º-130º-30º=20º,学生2

3、.2.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将上述问题一般化,即“在△ABC中,已知两角(∠A,∠B)和一边(c),求其他两边(a,b)”的问题.师:根据上述问题的解答思路,你能否导出一个a、b的计算公式?一个学生给出对于BC,另一个学生给出的思路是非常遗憾的是,当学生给出思路后,我打断学生说,这种方法太麻烦,我们看另一种思路,如图2,过B作CA的垂线交CA的延长线于E,则这种思路虽然简单,但不是从学生的头脑中产生的,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只注意教学的结果而没有注意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思路再好对学生的也没有指导意义.3违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事实上按照学生的思路并不麻烦,可推导如下.3.

4、归纳、概括结论师:由上面两个式子你能得到什么关系?生:在△ABC中,图3师:刚才讨论的△ABC是钝角三角形,对于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生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C=90º,则sinC=1,对于锐角三角形,学生A的思路是在ABC中,过A作BC边的高AD=h,则,再往下没说清楚,我也没听明白学生的思路,为了赶进度,就另叫了一个学生说出了如下的思路,直接得到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直接有,,可得.课下我问了学生A,他的推导方法是:,又错过了一次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机会.这样对于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上述关系都成立,一般地我们得到结论:在任意

5、△ABC中,有我让学生用语言叙述这一关系.本来我按课本上设计的表述是:在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而被提问的学生的表述为:在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成正比.我顺势按照学生的表述,概括出正弦定理,并进一步追问:既然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成正比,那么这个比值是多少呢?图44.探究比值师:设a是常数,我们让点A运动,保持∠A不变,那么点A的运动轨迹如何呢?生:在圆弧上(如图4用《几何画板》演示).师:在运动过程中能否找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得∠A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生:当BA过圆心O时,角C为直角(如图4),比值等于△ABC外接圆的直径,即.以下过程略.教

6、学反思31.本节课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一味地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对学生正确思维的展开和引导.上好一堂课不仅有好的教学设计,还应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才不会为了进度而将学生强拉进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轨道.正是教学有法,又无定法.2.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本节课通过对课本引例的解决、展开,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发现结论.符合认识问题的思维规律,对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是非常有益的.3.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如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利用三角形的外接圆、利用向量证明等,本节课将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

7、形的边角关系导出正弦定理,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去设计问题,思路自然,是学生们易于接受的一种证明方法.但在具体的推导时,要注意尊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能力.4.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本节课利用《几何画板》探究比值的值,由动到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课下学生问,∠A是钝角的情形怎么证明呢?于是我将这一问题给学生留作思考题,即“你能否将∠A是钝角的情形转化为锐角的情形呢?”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备课不仅是备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