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课件.ppt

ID:58225081

大小:387.00 KB

页数:63页

时间:2020-09-05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课件.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课件.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课件.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课件.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基础理论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15级:齐春伟第一次课堂讲评绪论重点: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内容提要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中医学●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其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学,本课程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内含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生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病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二、中医学理论

2、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形成的历史背景: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的标志●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1、《黄帝内经》的成书——第一部医学典籍,誉为“医家之宗”素问9卷81篇《内经》162篇,14万余字灵枢9卷81篇成书年代:有争议,成书年代历经战国至西汉。可以认为是汉以前医学成就的汇编。作者:是相当长的时期内,古代医家经验的汇集。成就: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阶段,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感性上升至理性)。△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2、《难经

3、》“难”,有质难之意,即问答。全书共有81个问答,称“八十一难”。成书年代:不详。为后世医家著成后托名于秦越人(扁鹊)所撰。成就: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尤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更详。《内》、《难》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和应用。《伤寒杂病论》——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或称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作者: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在《内》《难》基础上,总结前人成就,结合自己临证经验而著成。经后人整理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张氏被后人誉为“医家之圣”。成就:△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

4、等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伤》载方113首,《金》载方262首,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运用了理、法、方、药一体辨证论治原则,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使中医临床学科有了根本的改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临床医学部分的基石,并使中医理论与临床融贯成一体。●药物专著的问世《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大约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载药365种。特点上品:补身养命最早的药物分类法中品:养性补虚下品:专用去病《本草经》药物主治功效系统——记载药之性味、功能、别名、产地等疗

5、效显著可靠——内含植物、动物、矿物等药品,疗效显著者甚多。《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为中医学术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四部经典出现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态此后,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中医学。●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有最早针灸专著.一批专科性著作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与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记载处方和各种

6、治疗手段的方书。●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涌现,中医理论体系突破性进展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姓名派别学术观点代表著作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攻下派祛邪论“邪去正自安”《儒门事亲》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朱震亨滋阴派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格致余论》●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形成对前期理论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汇通的总趋势。《证治准绳》《景岳全书》一批集大成的《医宗金鑑》综合性医著问世《四库全书·

7、子部·医家类》清代政府组织编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草纲目》医学理论进展显著※明赵献可、张介宾“命门学说”——命门所藏之阴阳水火是全身阴阳之根本,其盛衰决定着全身阴阳之盛衰,命门是调节藏象理论的深化全身脏腑阴阳之枢纽。※明、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清、王清任——“脑主思维”、“瘀血”致病。温病学说形成※明、吴又可《温疫论》——创“戾气学说”(新的病原学说创始)※清、叶天士《温热病篇》——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温病学家辨证”。※清、薜雪《湿热病篇》——深化湿热病证论治。

8、※清、王孟英《温热经纬》——发展了温病诊治后四人被誉为清“温病四大家”。至此,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诊治的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前人成果及中西汇通    中西医结合。本世纪30年代,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基础理论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15级:齐春伟第一次课堂讲评绪论重点: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内容提要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中医学●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其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学,本课程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内含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生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病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二、中医学理论

2、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形成的历史背景: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的标志●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1、《黄帝内经》的成书——第一部医学典籍,誉为“医家之宗”素问9卷81篇《内经》162篇,14万余字灵枢9卷81篇成书年代:有争议,成书年代历经战国至西汉。可以认为是汉以前医学成就的汇编。作者:是相当长的时期内,古代医家经验的汇集。成就: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阶段,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感性上升至理性)。△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2、《难经

3、》“难”,有质难之意,即问答。全书共有81个问答,称“八十一难”。成书年代:不详。为后世医家著成后托名于秦越人(扁鹊)所撰。成就: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尤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更详。《内》、《难》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和应用。《伤寒杂病论》——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或称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作者: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在《内》《难》基础上,总结前人成就,结合自己临证经验而著成。经后人整理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张氏被后人誉为“医家之圣”。成就:△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

4、等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伤》载方113首,《金》载方262首,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运用了理、法、方、药一体辨证论治原则,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使中医临床学科有了根本的改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临床医学部分的基石,并使中医理论与临床融贯成一体。●药物专著的问世《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大约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载药365种。特点上品:补身养命最早的药物分类法中品:养性补虚下品:专用去病《本草经》药物主治功效系统——记载药之性味、功能、别名、产地等疗

5、效显著可靠——内含植物、动物、矿物等药品,疗效显著者甚多。《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为中医学术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四部经典出现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态此后,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中医学。●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有最早针灸专著.一批专科性著作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与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记载处方和各种

6、治疗手段的方书。●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涌现,中医理论体系突破性进展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姓名派别学术观点代表著作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攻下派祛邪论“邪去正自安”《儒门事亲》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朱震亨滋阴派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格致余论》●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形成对前期理论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汇通的总趋势。《证治准绳》《景岳全书》一批集大成的《医宗金鑑》综合性医著问世《四库全书·

7、子部·医家类》清代政府组织编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草纲目》医学理论进展显著※明赵献可、张介宾“命门学说”——命门所藏之阴阳水火是全身阴阳之根本,其盛衰决定着全身阴阳之盛衰,命门是调节藏象理论的深化全身脏腑阴阳之枢纽。※明、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清、王清任——“脑主思维”、“瘀血”致病。温病学说形成※明、吴又可《温疫论》——创“戾气学说”(新的病原学说创始)※清、叶天士《温热病篇》——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温病学家辨证”。※清、薜雪《湿热病篇》——深化湿热病证论治。

8、※清、王孟英《温热经纬》——发展了温病诊治后四人被誉为清“温病四大家”。至此,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诊治的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前人成果及中西汇通    中西医结合。本世纪30年代,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