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219735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8
《《玉庵恨传奇》发现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玉庵恨传奇》发现记 关于《玉庵恨传奇》及其作者,著名学者庄一拂所著Ⅸ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专列“李奇伟,《玉庵恨》”条目。书中称《玉庵恨》为“玉庵恨传奇。排印本。亦名《冲冠怒》,演陈圆圆事。作者在抗战时,执教昆明云南大学,以吴三桂开藩云南,另娶正妃,圆圆人道,称邢夫人。三藩平,连樯入官,名独不见于籍,以出家故也。李于云大附近商山寺,访得邢夫人之墓,盖圆圆殁在三桂之前,因而撰《冲冠怒》传奇,亦撷梅村诗意云。”关于该剧本作者,书中则称为“李奇伟”,称其为“云南大学教授,字里未详,未知是否即《桴鼓记》《当垆艳》之作者李季伟”。
2、 庄氏所著出版20年后,台湾昆剧专家、学者洪惟助主编的《昆曲辞典》亦列出“玉庵恨”条,称其为“传奇剧本,近人劫余生作。有民国27年排印本”。对该剧本内容的介绍,与庄氏所言相近,称“剧作以陈圆圆为经,以吴三桂为纬,谱三桂引狼入室,及明亡,乃有鸟尽弓藏之惧,铤而走险,终不免夷族。圆圆于三桂蓄异谋前,早识危机,请为女道士,得免于难。圆圆皈依后,名寂静,字玉庵”。但关于该剧本作者,认定为笔名“劫余生”者,没有考出作者真实姓名,又称“云南大学教授李奇伟于抗战期间亦曾据陈圆圆事撰有《玉庵恨》一剧,非此本”。 上述对《玉庵恨传奇》及
3、其作者的考证均存疑点,这部可能印行于抗战期间的传奇剧本,由于存世稀少,罕有流通,后世众多研究者根本无从获见,当然也就无法确考详究了。近代戏曲史研究专家左鹏军,积15年研究之功所著《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中,亦称尚未见此剧,将其列入待访剧目。书中也专列章节探讨《玉庵恨传奇》及其作者,通过对掌握的《桴鼓记》《当垆艳》两部传奇剧本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确定这两部传奇剧本的作者“李季伟”就是《玉庵恨传奇》作者,“劫余生”是李季伟的笔名,“李奇伟”并无其人,属笔误。这一考证及研究成果,打消了《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与《昆曲辞典
4、》两书中关于该剧本作者真实姓名的存疑,对�M一步研究《玉庵恨传奇》开辟了新路径。 近日,笔者有幸获见这部剧本的初版本与再版本两册,获知了更多关于此剧内容与印行的诸多历史细节。剧本白纸线装,铅活字排印,在云南昆明印制;初版于1938年春,牌记页上印有“民国廿七年戊寅岁春日”字样;再版于1939年秋,牌记页上印有“民国廿八年己卯秋再版”字样。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初版本为作者李季伟送给时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之签赠本,落款时间为“廿七,三,十五日”,即1938年3月15日。 该剧作者李季伟,名嘉秀,号子蔚,四川省彭州市竹瓦乡高桥村
5、人。1911年,就读于四川省立第一中学校,后转入成属联立中学校。1919年8月,自费赴法国勤工俭学8年;在格累诺布尔大学工业学院、里昂大学理学院、里昂市立工业学校、巴黎大学就读,重点攻读造纸、电机制造与安装等专业,取得造纸工程师、电机工程师学位。 李季伟在法国格累诺布尔大学工业学院任助教及在盖朵化学厂任化学技师期间,曾应德累斯顿万国纸品展览会之聘,为大会筹办中国纸业展览馆,他在展厅内摆放的蔡伦像两侧拟联为“功冠古今,竹帛书文,鼎盘铭识,东汉以各成陈迹;名扬中外,骨皮传经,草板记史,西欧于此纪新元。”横额为“文化之母”。在
6、留学期间,他积极参与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发动的“争生存权、争求学权”的“二二八运动”,以及占领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撰有《留法勤工俭学亲历》《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会上四川省政府书》等文章忆述这段重要经历。 李季伟于1927年冬学成返国,先后在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四川省立工学院、云南大学和国立东北大学等学校任教授,讲授普通化学、纤维化学、电化学和国防化学等课程,并曾任云南大学代理教务长、东北大学理学院院长等职。1942年夏,返回家乡彭州,创办瓷厂等实业。从个人履历来看,《玉庵恨传奇》的创作,应当就在李
7、季伟任云南大学代理教务长期间。 1937年在平津陷落后,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南迁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蒋梦麟与梅贻琦、张伯苓组成筹委会主持校务。1937年12月,蒋到汉口向国民政府建议,将临时大学迁往云南昆明。1938年2月,从长沙飞到香港,然后搭法国邮船到越南的海防,从海防搭火车到河内,再由河内乘滇越铁路火车到达昆明,投入新校址的筹建工作。1938年4月,临时大学由长沙迁到昆明,正式易名为西南联大,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来主持校务。由此可知,李季伟将《玉庵恨传奇》初版
8、本签赠给蒋梦麟时,正值临时大学迁址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正在紧张筹建之际。略微翻阅这部签赠本,即可发现因印制仓促而留下了不少印刷错误,以及作者后来检阅时不甚满意的词句,所有这些“瑕疵”处均留下了作者亲笔修改的毛笔字迹,这也足见作者对该剧本及所赠之人的重视。 反观全书内容,“目次”依次为题辞、缘起、出目、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