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绝经后血脂异常妇女血清雌激素浓度变化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绝经后血脂异常妇女血清雌激素浓度变化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及分析绝经后血脂异常妇女血清雌激索变化。方法137例绝经后接受了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o)、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泌乳素(PRL)测试,同时还检测了血淸总胆固醇(TC)、H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n(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o结果137例绝经后妇女中,血脂异常患者31例(22.63%),绝经后血脂异常患者血E2、FSH和LH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脂正常组,106例)(P均<0.05,PvO.Ol)。结仑绝经后血脂异常妇女血清雌激素浓度偏低。【关键词】绝经
2、后,女性,血脂代谢紊乱,雌激素我们分析了31例绝经后血脂异常妇女雌激素浓度,并与血脂止常同龄女性比较,现报告如下。1.材料方法1.1材料连续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至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妇女。纳入标准:①年龄≥50岁;②月经紊乱或自然停经12个月以上;③志愿接受各项血脂化验以及血淸雌激素浓度检测。排除标准:①患有心、脑、肝、肾、内分泌及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患者;②急性发热、炎症和酮症患者;③原发性脂类代谢紊乱患者。符合上述纳入标准,并除外排除条件后,本文实际绝经后妇女137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9.32±12.70岁。1.2方法1.
3、2.1血清实验室检杳以及血脂异常诊断全部受试者均在空腹12h抽収静脉血10mL,离心血清后存放在・20°C冰箱里,成批待检。采用标准酶联免疫法测定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o)、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泌乳素(PRL),放免药盒曲天津九鼎公司提供,测量机器使用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FT-630γir数器。血淸脂质检杳用氧化酶法测血清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脂(TG),用均相酶法测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机器使用瑞士罗氏诊断公司MODULAR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各种试剂盒均山日本第一化学试
4、剂诊断公司提供。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为”屮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所规定。1.2.2统计方法使用SPSS10.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雌激素浓度和血清脂质测试结果用均数土标准差(x土s)表示,用t检验进行纽间比较显著性检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137例绝经后妇女中,血脂异常妇女31例(22.63%),表1为两组患者血淸脂质浓度比较,结果表明,血脂异常组血E2、FSH和LH浓度均明显低于于对照组(Pv0.05,P<0.01),两组间血P、To和PRL浓度无明显区别(P>0.05)o表1两组患者血清脂质浓度比较注:与对照比较:aP<0.05,bP<0.0
5、1o3.讨论绝经期又称更年期(climacterium)^指妇女从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过度到老年期的一段岁月,属于女性一生中很重耍的一个时期,她们从这个年龄开始卵巢内分泌功能衰退,排卵次数逐渐减少,并逐渐出现月经停止,并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包括雌激素减少和雄激素可能增高以及两者比例失调,这些变化均可引起血脂异常。一般认为[1,2],雌激素主要作用于肝和血管壁而影响脂代谢,前者与肝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影响脂代谢酶类,增强肝对残留乳糜微粒淸除率;提高肝对残留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摄取;通过LDL-C的负反馈调节,上调LDL受休农达来増加LDL摄取;促进胆酸
6、分泌,清除体内胆固醇弾加ApoA合成,同吋伴有血浆HDL-C的升高。我们收集了137例绝经后妇女,通过血脂检杳将她们分为血脂正常组(106例)和血脂正常组⑶例)分别测试各项性激素指标,结果发现血脂异常绝经后妇女血E2、FSH和LH浓度均明显低于后者,这些结论与国内另一•些同类研究[3,4]接近,他们观察到,绝经后妇女E2水平明显降低,TC、TG、LDL-C浓度均明能升高,HDL-C浓度下降。同时LDL-C浓度与E2呈直线止相关,P浓度也有町能降低,但无显著差异,这都表明绝经后妇女血脂异常与E2缺乏有关。绝经后卵巢合成和分泌雌激索逐渐减少,E2对肝脏脂酶抑制作用减
7、低,导致HDL-C水平降低,TC、TG、LDL-C水平升高。鉴于绝经后妇女血脂紊乱与E2水平降低关系密切,前者还属于明确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対于这部分患者,临床中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应予考虑。【参考文献】1吕宝经,郭晋村,陆尚彪,等•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雌激素、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33-35.2陆建建,许春平,曾波,等.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性激素改变与血脂水平的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5,3(4):20-23.3吴大方,周泉,周岩,等.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与血糖及血脂变化的关系[J].中国综合临床,2005
8、,2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