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952749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7-28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一、教学对象适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二、建议课时及学分建议课时:48+1W学分:5三、先修和后续课程先修课程:《电工基础与电气测量》《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后续课程:《电气施工》《顶岗实习》四、课程性质《工厂供配电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支撑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工厂变配电所一次系统的分析能力,工厂供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的选择能力,接地与防雷设备的选择能力,工厂电力线路的敷设能力,供电系统基本设计能力。通过本课程内容的学习,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
2、础。五、教学目标1.工厂变配电所一次系统的分析能力通过对工厂变配电所一次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识别工厂变配电所一次系统的能力,并达到正确分析工厂实际负荷和短路电流的能力。2.工厂供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的选择能力通过对工厂供电系统二次回路、自动装置、过流保护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压线路的保护及继电器动作电流的整定能力和二次系统电气设备的选择效验能力。3.接地与防雷设备选择能力通过对工厂接地方式、防雷设备、防雷措施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工厂供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系统设备的选择、接线和效验能力。4.工厂电力线路的敷设能力通过
3、对电缆结构与敷设,车间动力线路的布线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工厂电力线路的敷设能力。5.供电系统基本设计能力通过对工厂供配电课程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供电系统基本设计能力。六、能力要求1.工厂变配电所一次系统的分析能力通过学习负荷与无功补偿、短路电流、工厂变配电所及一次系统,使学生具备识别工厂变配电所一次系统和正确分析负荷及短路电流的能力。达到30分钟内,能够根据工厂实际情况,完成车间级变电所一次系统电气设备的选择和校验。2.工厂供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的选择能力通过对工厂供电系统的过流保护、工厂供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和自
4、动装置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工厂供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的选择能力。达到40分钟内,能够完成变电所二次系统电气设备的选择和效验。3.接地与防雷设备选择能力通过对工厂接地与防雷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接地与防雷设备选择能力。达到完20分钟内,成工厂供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设备的选择、接线和效验。4.工厂电力线路的敷设能力通过对工厂电力线路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工厂电力线路的敷设能力。达到50分钟内,正确完成电缆线路的敷设。5.供电系统基本设计能力通过对设计任务分析,设计方法的学习,达到1周内正确设计变配电所主接线的能力。七、教学内容
5、教学内容学时(48+1W)项目1工厂变配电所一次系统的分析1.认识变配电所一次系统;2.一次系统负荷分析;3.一次系统短路电流分析;3.一次系统电气设备的选择。22项目2工厂供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的选择1.认识供电系统的二次回路;2.工厂供电系统的过流保护分析;3.自动装置的投入与选择。16项目3接地与防雷设备选择1.工厂供电系统接地设备的选择;2.工厂供电系统防雷的选择、接线和效验。6项目4工厂电力线路的敷设1电力线路主接线设计2.电缆选择、敷设与校验4《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110KV供配电系统主接线设计
6、1W八、教学要求1.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实行项目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相应项目教学内容。3.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场所融合式完成教学过程。九、考核方式1.考核要求:采用项目过程考核与实训作品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按照项目任务的不同,分别采取知识+能力考核方式,每个项目考核合格,该门课程成绩合格。2.考试组织:(1)按照能力要求设计考核项目及内容。(2)考核地点采用教室、实训场所相结合方式。(3)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要求完成。(4)教师需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考核内容。成绩分为优秀(90~100)、
7、良好(80~90)、中等(70~80)、及格(60~70)、不及格(0~60)五档。每一部分的考核标准如下:1、工厂变配电所一次系统的分析能力(20分)——分平时成绩(5分)、理论试题考核(10分)和实践考核(5分)。2、工厂供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的选择能力(30分)——分平时成绩(5分)、理论考核(10分)、实践考核(15分)。3、接地与防雷设备选择能力(15分)——分平时成绩(5分)、实践考核(10分)。4、工厂电力线路的敷设能力(20分)——分平时成绩(5分)、理论试题考核(5分)和实践考核(10分)。5
8、、《工厂供配电技术》实训(15分)——分平时成绩(5分)、实践考核(10分)。十、教学评价学院专门教学评价组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进行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对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进行评价,是否符合教学目标。2.对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评价,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对课程教师教学风范、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