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692991
大小:9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7-05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1、具有半透膜2、膜两侧有浓度差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细胞膜结构:磷脂蛋白质糖类↓↓↓磷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2、膜基本支架)二、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生物膜)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相关概念: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比较项目运输方向是否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代表例子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不消耗O2、CO2、H2O、乙醇、甘油等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消耗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主
3、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消耗氨基酸、各种离子等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一、根据教材内容填空1、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是指,它相当于一层,当时,细胞失水,由于原生质层比的伸缩性大,就逐渐发生了,而当时,细胞吸水,又逐渐发生。2、物质的跨膜运输则并不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说明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所以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3、欧文顿经过实验发现,凡是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
4、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测得结果发现脂质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列方式是;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其融合时发现荧光标记均匀分布,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此模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具有性;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磷脂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_____的。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____,叫做,有_
5、__、___、___等功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由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____。5、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两种。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由浓度到_浓度的方式叫做,如等;有些物质进出细胞需要借助于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如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两种方式统称为。还有些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不仅需要的协助,还需要消耗,这种方式叫做,如____等。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是载体的和以及供应。6、当细胞摄入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在细胞膜表面,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分离下来,进入细
6、胞内部,这种现象叫做___。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形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之融合,将大分子排出去,这种现象叫做_____。二、反馈练习1、将哺乳动物的新鲜红细胞放人下列溶液中,会使红细胞涨破的溶液是A.0.9%生理盐水B.5%盐水C.10%盐水D.自来水2、下列哪项是自由扩散的特点A.物质从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B.物质从低浓度一边到高浓度一边C.需要消耗能量 D.需要载体协助3、右图所示的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在这个渗透系统中相当于半透膜的是A.液泡膜B.细胞质C.细胞壁D.原生质
7、层4、海带细胞中的碘比海水中的碘高许多倍,但仍可从海水中吸收碘。碘进入海带细胞的方式是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C.主动运输D.胞吞作用5、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时,细胞产生的能量减少,则细胞吸收的物质会明显减少的是A.氧气、甘油B.乙醇、水C.水、二氧化碳D.K+、氨基酸6、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小分子的物质和离子都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的B.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C.协助扩散顺着浓度梯度进行,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D.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进行,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8、,需要消耗能量7、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膜。(2)能代表二氧化碳转运过程的是图中编号;Na+进入人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