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查向东(安徽省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第一中学,安庆,246001)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一章处于课本之末,主要主讲述现代生物学中宏观方面的生态学基础知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部分,通过列举生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论证了生物适应的普遍性,阐明生物与生存环境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适应现象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本节教材是第七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的好材料,由于部分内容抽象、概念难理解区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被动的,传统教学课后总是部分学生模糊不清,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2、观的形成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用自然选择的理论来解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而直观,使学生易于接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来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理解适应的相对性,区分几种有趣适应现象,便成为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本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改尝试。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运用生态学观点,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2.理解并掌握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3.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机理,认识生物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教学重点: 三种适应名词概念及对适应普遍性与相对性的认识。教学难点: 保护
3、色、警戒色、拟态之间联系与区别。 -1-教学用具: 闭路电视系统、录像带、刺猬标本、长耳枭标本,幻灯片。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方法: 运用录像片段、标本进行直观讲述,结合提问、归纳、对比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学指导思想: 从放映录像片段入手进行复习提问,促进学生主动参加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比区分保护色、警戒色、拟态三概念,启发学生对适应普遍性与相对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用进化的观点认识生物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借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辩证唯物
4、主义的世界观。板书提纲: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㈠适应的普遍性 仙人掌:叶退化成刺,肉质茎含叶绿素。 猛兽和猛禽:锐利牙齿(或喙)和尖锐的爪。 被捕食动物:快速奔跑。 1.保护色: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鲜艳色彩和斑纹。 3.拟态: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状态。 ㈡适应的相对性 1.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 2.环境条件变化有影响。 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适应环境也影响环境。教学过程: -2-复习提问: 1.生物因素分为哪二种? 2.种间关系有几种?
5、 让我们步入动物世界,领略一下生存斗争壮观场面。[放录像]:(1)蚂蚁搬运食物。(2)群蜂御敌。问学生: 群蚁、群蜂行为是一种什么现象?[放录像]:(3)秋形虫两雄夺偶之战。(4)雌雄螳螂奇异的婚礼。问学生:(3)、(4)为哪种现象? [放录像]:(5)变色龙捕食。(6)青蛙捕食害虫。问学生:(5)、(6)是一种什么关系?导入新课:精彩、壮观的生存斗争场面给我们留下极深的影响。生物生存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今天我们开始讲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板书] (一)适应的普遍性[板书] ⑴仙人掌对沙漠缺水环
6、境的适应:叶退化成刺,肉质茎含有叶绿素。 ⑵猛兽和猛禽对肉食性适应:锐利牙齿(或喙)和尖锐的爪。 ⑶被捕食动物防御性适应:快速奔跑。 [放录像片]:1.群狼追捕攀羊。2.冬季森林里灰色野兔换毛。 3.比目鱼。4.变色龙。 1、保护色[板书]: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有些动物不同季节具有不同保护色:例如雷鸟、蝗虫。 [放录像片]:蛾类幼虫鲜艳色彩、毒毛。 2、警戒色[板书]: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例如: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腹蛇体表斑纹。 意义:色彩鲜艳,容易识,能够对敌
7、害起到预先示警作用,因而 -3-有利于动物自我保护。 两者区别:前者指动物具有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客观上起一种“隐蔽”作用,而后者指动物具有与生活环境色彩不一致很容易识别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客观上起一种“警告”或“恐吓”的作用,在这里打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前者告之的是“我不在这里”,而后者“我在这里”。 [放录像片]:1.竹节虫2.枯叶蝶3.尺蠖 3、拟态[板书]: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状态。 例如:螳螂若虫 蜂兰(植物适应) 区分:拟态着既有体形模似,又包含着体色模
8、拟。即体形、体色都与环境(包括生物或非生物)酷似,客观上起一种“迷惑”作用。即“我在这里吗?” 保护者、警戒色和拟态都是生物在进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