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743775
大小:489.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06
《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融合致思-论荀子对儒家幸福原则的改良.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4年7月唐都学刊Ju1.2014第30卷第4期TangduJournalVo1.30No.4【伦理学研究】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融合致思——论荀子对儒家幸福原则的改良张方玉(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法政系,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苟子的幸福观由儒家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对于“孔颜之乐”“君子之乐”奠定的德性原则有所改良。在性伪之辨上,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由“性伪之分”起始而至于“以伪饰性”,构建了“合性伪”的幸福原则;在理欲之辨上,苟子对“礼”的起源做了理性主义的解释,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起始而至于“以道制欲”“合于文理”,构建了“统理欲”的幸福原则;在义利之辨上,苟子调整了孔
2、孟思想中义利之间紧张冲突的状况,由人性“生而好利”起始而至于“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构建了“兼义利”的幸福原则。“合性伪”“统理欲”“兼义利”致力于实现德性原则与功利原则的融通,“两得”成为荀子幸福原则的特质所在,从而使儒家幸福观呈现出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双峰并峙”的局面。关键词:苟子;幸福原则;合性伪;统理欲;兼义利中图分类号:B82—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14)04—0013—05收稿日期:2014—03—1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先秦儒家幸福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13YJC720046);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培
3、养计划资助(苏教师2012—39)作者简介:张方玉(1977一),男,江苏句容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法政系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伦理学研究。“义利之辨”是儒学价值观的主题,它旗帜鲜明行着,也不仅仅只是充满紧张和冲突,而是深刻蕴含地展现着儒家幸福观的价值取向、生活趣味和理想着融合与统一的致思趋向。追求。自孔子奠定儒家义利观的基调,到孟子加以一、性伪之辨:从“性伪相分”到“化性起伪”承续和发扬,先秦儒家大致已经形成了尚义、重义的价值传统,并由此而构建了德性至上的幸福原则。苟子之前,人性学说已经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争这一价值传统同样也清楚地呈现于苟子思想中,德鸣的热点问题之一。周
4、人世硕提出人性有善有恶,性原则在荀子幸福观中的地位自不待言。与之同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而孟子的性善论和庄子的时,苟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确认了物欲的道德正当人性自然说则更为系统。完整地看待诸子的人性学性,从而使功利幸福开始成为儒家“合法”甚至是说,不难发现,人性学说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探讨人“合理”的幸福形态,完成了儒家幸福观在历史与逻性之实然状态,而是意在为社会理想、政治模式、人辑演进中的一次“折变”。在这个意义上,功利原则生幸福观等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起点。在儒在荀子幸福观中无疑也是成立的。然而,仅仅在德家内部,孟子以性善为理论基础,由“不忍人之心”性、功利两个方面理解荀子的幸福原则
5、仍然是远远推至“不忍人之政”,在性善的基础上构建起“仁政”不够的,因为这并未触及荀子幸福原则的深刻特质。的社会政治理想。就个体而言,由于人生而具有在荀子那里,“义利之辨”内在地涉及“性伪之辨”“四端”,所以当人们接触外界的仁义礼智之事物情“理欲之辨”,德性原则、功利原则在此得到具体而景时,当人们反身向内寻求善心时,而当善心由内而全面的展开。深入而言,二者的展开并非孤立地进外扩充广大时,人生就实现了更为根本的幸福,性善·13.论同时构成了孟子心性幸福的理论基点。荀子的性到符合仁义法度的条件。如果说人所具有的本能和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说正相对立,然其对于政治哲学、欲望是“恶”,那么人所具有这种素
6、质和条件也就可人生哲学的理论意义并无二致。以理解为“善”,至少说是“可以为善”。这样看来,苟子的人性学说,内容丰富驳杂,后人冠以“性苟子的“性恶论”其实乃是“性可善可恶论”,而其逻恶论”之名无可厚非,但若完全把“性恶论”之“名”辑归宿则是积善成德,以至于“涂之人百姓积善全归结为“性恶”之“实”,就显得有失偏颇。因为苟子尽而为圣人”。儒的性恶论并非着力于认识人的自然属性,阐明人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一个完整的命题,天生恶性,其主要意图仍然是为社会理想、政治模实际上较为全面地摆明了苟子的人性学说。一般人式、人生幸福观等等提供关于人性的理论基础。可常常是多提前半句,却忽略了下半句,于是所
7、谓“性以清楚地看到,尽管苟子明确地提出“人之性恶”,恶论”大行其道,而苟子自“性伪分”到“性伪合”的但实际上他对“人之性恶”的证明存在着明显的缺完整意义的“性恶论”常被蒙蔽。在《性恶》篇中,苟陷,其论证在逻辑上相当薄弱。学界早已指出苟子子进一步提出“性”由“天之就”,既不能学到也不能的性恶理论过于勉强,很有可能是因为苟子故意为做到,而礼义则是“圣人之所生”,是人们可学可做之,以与孟子的性善说正相对立。有学者甚至揣测,到的,清楚地界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