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682598
大小:179.43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24
《水稻大螟性诱和灯诱监测技术对比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l8期植物保护学水稻大螟性诱和灯诱监测技术对比研究朱昌稳(安徽省芜湖县植保站,安徽芜湖241100)摘要为研究和验证水稻大螟性诱监测应用效果。探讨大螟测报专用性诱荆及诱捕工具的效果,不断提高和改进大螟监测质量和预报水平,开展了水稻大螟的性诱和灯诱监测技术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性诱工具的针对性好,诱期内单只性诱监测器的诱量少于单盏灯诱的诱量,两者谤测的峰期较一致。关键词性诱;灯诱;大螟;监测技术中图分类号$476;$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8—0135
2、一O1水稻大螟(SesamiainferensWalker)为水稻常发性、次要为脱硫天然橡胶,长度(1421)mm;实心部分直径(5±1)mm,害虫,常零星危害或以在田边危害为主,在防治上常兼治或长(5~1)mm。诱芯杆长(12.7~0.5)cm,诱芯每隔30d更换被忽略。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的流转,单1次。灯诱: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作对照,型号JDAO—III(佳家独户精细化耕作方式减少,农田小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诱集光源主波长365nm,20W的变化,芜湖稻区大螟的发
3、生与危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黑光灯管。逐渐由常发性的次要害虫发展成为目前水稻上的主要害虫1.3监测方法之一,在部分稻作田块的危害已接近或超过其他害虫[1-31。为诱捕器放置在试验田中,每块田各放置3个,相距50m,研究和验证水稻大螟性诱监测应用效果,探讨大螟测报专呈正三角形放置,每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不少于5m,大螟用性诱剂及诱捕工具的效果,不断提高和改进大螟监测质诱捕器高度离地1m;虫情测报灯放置在性诱捕器的同一区量和预报水平,2013年笔者开展了水稻大螟的性诱和灯诱域,但两者相距300m以上。监测技术对比试
4、验研究f4j,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监测时间为4月25日至8月31日,每日查虫时间为1材料与方法l0:00,在整个监测期逐日记录性诱诱获数量,用适当口径1.1监测地概况的网篓套住诱捕器下口,将诱获的蛾子取出带出田外掩埋。监测地点设在芜湖县六郎镇咸保村(单季稻区)和陶辛虫情测报灯按常规监测方法使用(晚上自动开灯,白天自动镇沙墩村(早中晚稻混栽区)。监测试验田选择在远离村庄、关灯)和分类记载,同时记载当晚天气情况。集中连片种植当地主要作物(午季为小麦和油菜,夏秋季为2结果与分析水稻)且比较空旷的田块,试验田面积大于0
5、.33hm。监测对2.1性诱与灯诱针对性比较象:水稻大螟。大螟所采用的飞蛾类通用型性诱监测器和相应的性诱1.2监测处理剂诱芯均能准确地诱测到相应的监测对象,且针对性强,专采用性诱和灯诱2个处理,2次重复。性诱:大螟采用用诱芯只诱到相应的对象害虫。飞蛾类通用型性诱监测器和相应的性诱剂诱芯(监测器和2.2性诱与灯诱诱虫量比较诱芯均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诱捕器为塑料整个监测期间的性诱和灯诱诱蛾总量见表1。可以看圆钟罩型,外壳高(31.5±0.5)cm,外径(16.0~0.5)cm,内径出,大螟全期诱蛾总
6、量无论性诱和灯诱,混栽区沙墩监测点(15.0~0.5)em;集虫漏斗高(20.4~0.5)cm,上口内径(1.82都明显多于单季稻区咸保监测点。单个性诱诱捕器诱蛾量0.5)cm,下口内径(14.5~0.5)cm;诱芯为PVC毛细管,长度均明显少于自动虫情测报灯。咸保点和沙墩点单个性诱诱(8025)mm,外径(1.620.2)mm,内径(0.820.1)mm,橡皮头捕器平均诱蛾总量分别占灯诱诱蛾总量的30.9%和34.2%,表1性诱、灯诱累计诱蛾数量对比且比率较接近。3结论与讨论2I3监测情况与田间实际发生情况
7、比较-(1)大螟采用的飞蛾类通用型性诱监测器和相应的性通过对大螟蛾线峰值划分,1代灯诱和性诱蛾发生始盛诱剂诱芯均能准确地诱测到相应的监测对象。针对性强,检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分别在4月下旬、5月中旬和5月下旬;虫时无需分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量。2代在6月中旬、7月上旬和7月下旬:3代在8月上旬、8(2)性诱与灯诱相比,两者虽然都能较准确地诱测到蛾月中旬和8月下旬,与田间实际发生也较吻合。的发生峰期,但通过2个监测点的各代诱蛾量来看,由于性基金项目安徽省植保总站大螟监测点项目。诱诱蛾数量显著少于灯诱(大螟性诱
8、总量占灯诱总量的作者简介朱昌稳(1967一),男,安徽芜湖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植保技30.9%~34.2%,因此性诱预测峰期没有灯诱明显,说明在一朱土收稿日期2014-08—-04(下转第137页)135封建芳:水稻病虫防治对比研究较大。2011、2012年发生重(4~5级),损失率12.8%~22.5%。发生,发生面积大,对产量总体影响也很大,不能忽视防治。⑥在水稻产量形成期,同等发生程度下,对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