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659960
大小:392.2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3
《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3年第6期广西教育学院学报NO.6。2013(总第128期)GUANGXlJIAOYUXUEYUANXUEBAO(SerialNO.128)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研究赵君,肖祥,张瑞(桂林理工大学马克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密结合理工类高校及其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教育效果。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最为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教育实施者、教育媒介等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才能有效实现理工
2、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关键词: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机制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13)06—0100—05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而言,包括领导管理机制、教育机制、保障机制、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价机制、激励机制、督导机制等;从教育媒介而言,义基本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包括学科建设机制、通俗读物拓展机制、信息网络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并运用的过程,列宁也曾指出:导人机制等。有了机制作保障,才能使理
3、工类高校“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现出时效性、实践性、科当前,理工类高校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学性、长效性、系统性。化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系统研究,理工类高校马一、受教育者方面:认知机制、文化机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理工类高制、社会机制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比重大,理工类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迫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教育者即大学生需要改变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结合理在其中扮演的是主体的角色,他们既是马克思主工类高校的
4、实际和理工类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思义大众化的接受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想教育工作机制,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到实践者,起着主体的重要作用。在理工类高校开展突破性的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概括而言,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深刻把握当代理工类大实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受教育者、教育实学生的基本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提升理工类大施者、教育媒介等诸多方面。从受教育者而言,包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实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括认知机制、文化机制、社会机制;从教育实施
5、者化的认知,才能确保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实现理收稿日期:2013年11月20日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课题“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与模式研究”(课题编号:l1JD7l0007);2010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loJDJNJD077)研究成果之一。一100—思想政治教育论坛赵君,肖祥,张瑞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研究论认同、心理认同,进而达到行为认同。对受教育主义深人人心。目前
6、理工类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者而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机制主要义大众化思想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状况仍存在包括:认知机制、文化机制、社会机制。诸多问题,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实1.认知机制施,甚至存在一些消极反映。如有些理工类高校在理工类高校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正确的舆论导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为向不够”、“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缺乏良好的引导和重要的是必须深刻把握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和身心管理”、“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建设还不完善”、“缺乏成长规律
7、。理工类高校存在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忽大型的主题活动”等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认为思想政治理视加强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而且校园文化建设论课可有可无。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学生实际是的内容应该贴近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兴趣特征使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之更易于接受,同时还要在形式上创新,使校园文个侧面反映了理工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相结合,切实营造理论期待状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发挥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校园文化。加强高校马克思主受教育者
8、的主体作用,重视理工类大学生对马克义大众化思想教育的文化机制,一要建设具有自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实际上就是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身特色的、努力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相一致体作用。主体积极性和主体意识是实现学习认知的校园精神;二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基础,没有主体对马克思主义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三要开展丰富的校理论的自觉、自愿认知,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认知效园文化活动,如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活动、学生公寓果。调动大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