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

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

ID:5534766

大小:58.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7-12-17

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_第1页
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_第2页
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_第3页
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_第4页
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分析16目录第一节心律失常概述3第二节抗心律失常中药概述4一、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介绍4二、抗心律失常中药的分类4三、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作用机制5四、抗心律失常中药的治疗原则和特点6第三节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分析7一、抗心律失常中药临床应用发展概况7二、抗心律失常中药研究概况9三、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临床应用优势9四、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概况10五、西药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状况12第四节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主导品种的分析13一、流行病学特征13二、常见中药品种分析14三、常见西药品种分析14第五节中国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前景分析16第六节参考文

2、献1616第一节心律失常概述心律失常(Arrhythmia)主要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其相当于中医学上“怔忡”、“心悸”和“晕厥”范畴,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各种心血管疾病均可发生,重者易致心衰、休克及阿一斯综合征而危及生命。因此,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冲动来自窦房结,依次经过心房、房室束及浦金野纤维,最后传至心室肌,引起心脏节律性收缩。在病理或药物的影响下,冲动形成失常或传导发生障碍,或在不应期异常,就产生心律失常。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病的快速上升,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应增多,约占心血管疾病的20%。心律失常按其发生

3、原理分冲动起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1.冲动起源异常①窦性心律失常:A、窦性心动过速;B、窦性心动过缓;C、窦性心律齐;D、窦性停搏;E、窦房阻滞②异位心律Ⅰ被动性异位心律:A、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Ⅱ主动性异位心律:A、过早搏动(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C、心房扑动、心房颤动;D、心室扑动、心室颤动。2.冲动传导异常①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②心脏传导阻滞:A、窦房传导阻滞;B、心房内传导阻滞;C、房室传导阻滞;D、心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③房室间传导途径异

4、常:预激综合征。3.激动起源失常伴传导失常:异位心律、反复心律、并行心律。心律失常按其发作时心率快慢分快速性和缓慢性两大类,快速心率失常见于心动过速、过早搏动、心室颤动和心房颤动等;缓慢心率失常见于各种传导阻滞和窦性缓慢性心率失常。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早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房室传导阻滞等表现。心律失常属于中医范畴的“心悸”、“怔忡”、“胸痹”等症状。对这三种病证中医认为多为邪毒外侵、耗气伤阴、气血两虚、阴阳失调所致。黄帝内经中“16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或“心如悬若饥状”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心律失常患者的自觉

5、症状,更严重者表现为“心中憺憺大动”。中医认为,心律失常发生的病生机制属于阳虚血瘀、阳阴两虚,并有心血不足,心阳不振、阴虚火旺等。第二节抗心律失常中药概述一、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介绍抗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或延长生命。有明显症状或治疗效果明显大于不良反应时,才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近几年来,随着抗心律失常西药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上不断被人们质疑,纯天然、毒副作用小的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心律失常的致病因素复杂,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中药治疗可以发挥多向性干预的优势解决复杂问题,可望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有所建树。在长期的临床及实验

6、研究中人们发现了许多中药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实践证明,选用这些中药药物进行临床抗心律失常治疗,不仅符合中医的理法方药,而且得到现代药理的科学验证。二、抗心律失常中药的分类根据抗心律失常的不同机制可将抗心律失常中药分为7类:1.钠通道阻滞的中药:关附甲素、苦参、蝙蝠葛碱、山豆根、甘松、三七、延胡索等,这类药物能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2.钙通道阻滞的中药:蝙蝠葛碱、小檗碱、汉防已甲素、丹皮酚等。3.钾通道阻滞的中药(延长动作电位时限):山莨菪碱、苦参碱、槐定碱、千金藤碱、延胡索碱、木防已碱等。4.阻滞钠促进钾的中药:这类药物阻滞或抑制钠通道、同时促进钾外流,包括东莨菪

7、碱、白花前胡、麦冬总皂苷等。5.β受体阻滞的中药:葛根、淫羊藿、三七二醇苷等。161.β受体兴奋中药:麻黄、附子、去甲乌药碱等,这类药物有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含强心苷性的中药:福寿草、罗布麻、夹竹桃、铃兰等,这类具有类洋地黄作用的中药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和降低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三、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作用机制目前对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影响,主要是应用膜片钳技术对离子通道进行电生理学的研究。其中对钙离子通道的研究进行的较全面,许多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理都集中在此。以下综述了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几个研究方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