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60995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9
《论通货膨胀下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通货膨胀下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提供劳务过程中所耗用的材料等。以汽车生产企业为例,生产汽车用的螺丝钉、正在生产的汽车底盘、已经完工的汽车成品等,都属于企业的存货。存货的计价,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一些重要财务指标,进而影响到管理者的经营决策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评价。 纵观目前的经济环境,通货膨胀是普遍现象。全球经济指标数据网显示,近6年来,中国一直处于正通胀率状态,最高值达6%以上。①在通货膨胀经济环境下,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态势,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存货价值、销售成本、企业所得税等财务指标。因此,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
2、适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现有的文献大部分未从通货膨胀这个角度就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进行全方面的分析阐述,本文立足于我国经济环境现状,辅之以数据,分析企业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应如何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 一、现有通用的存货计价方法分析 根据我国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企业存货计价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这些方法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通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本文基于此进行阐述。 先进先出法 此方法需假设最先收到的存货先
3、发出,结存存货价值即由后入库的存货组成。一般认为,采用此方法的优点是能及时计算出存货的发出成本和结存成本,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供产销业务较多时,此方法的计算量较大。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此方法是加权平均法的一种。使用此方法时,需要在月末计算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价,据此得出存货的发出成本和结存价值。一般认为,采用此方法的优点是能简化核算工作,但存货发出成本和结存成本在月末时才能确定,使存货管理显得相对滞后。 移动加权平均法 此方法是加权平均法的另一种方法。使用此方法时,企业每入货一次都要重新计算存货的平均单价,以及时计算
4、出每次存货发出的成本和发货后的结余成本。一般认为,采用此方法的优点是能弥补了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滞后性的不足,能及时确定存货的发出和结存情况。但平均单价需在每次入货后重新计算,计算量大。 个别计价法 此方法又称个别认定法,存货的发出成本等于入库的实际成本。此计价方法需要对每批次的存货作标识辨认,如果企业供产销业务量较多时,采用此方法的工作量较大。 二、通货膨胀下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需考虑的其他因素 企业的纳税需求 不同计价方法下,先进先出法下利润是最高的,有利于企业的业绩评价,同时,这种计价方法下,企业缴纳的所得税最高
5、。一般情况下,小型企业、初创型企业都会有省税的考虑,通常不会采用此方法,而选择其他计价方法。但是,有些企业可能会追求知名度,或者基于当地政府对纳税大户的特殊政策倾斜,此类企业选择先进先出法可能更合适。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程度 实践中,企业可能会考虑到各种计价方法本身的不足,比如对于供产销业务多的制造业,尽管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能为企业带来财务等方面的好处,但由于手工计算量大,若没有会计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企业可能不会选择此类方法,但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取代了手工计算,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6、企业可能会重新选择此类方法。当然,如果企业会计信算化发展到能使存货管理水平实现“零库存”的话,不同存货计价方法下的财务结果会趋同,此时,企业就不会再将财务结果纳入选择考虑的因素。 企业的融资需要 流动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分别能反映企业的短期、长期偿债能力,较高的结存存货价值、较大的息税前利润均能提高企业的流动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表明企业有较好的偿债能力。因此,如果企业近期有融资需求,可优先考虑先进先出法,当然,在此方法下需缴纳较多的企业所得税。 存货特点 存货特点也是企业选择计价方法需考虑的因素。例如个别计价法需要对
7、每一批次的存货作标记辨认,工作量较大,但对于易辨认、数量不多、价值较高的存货,个别计价法为首选。当然,此方法容易被用于操控利润、粉饰报表,例如经营管理者有可能利用此方法漏洞,通过“低买高卖”来提高企业本期利润,以获得良好的业绩评价,或通过“高买低卖”,降低本期利润,以减轻企业的税费。 三、结语 应该说,任何人都无法提供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存货计价方法。在通货膨胀经济环境下,企业选择哪一种存货计价方法,需结合自身需求、存货特点、企业发展阶段、企业信息化水平程度等实际情况,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选择合适
8、的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存货计价方法的价值和作用,进而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全球经济指标数据网:http://zh.tradingeconomics.com/china/inflation-cpi,最后访问时间2016年12月9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