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51551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9
《肝脏腺瘤一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肝脏腺瘤一例 【关键词】肝腺瘤;肝脏良性肿瘤 757文章编号:1004-7484-06-3601-0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上腹部疼痛不适一周,腹部超声发现肝左叶实质性占位。无恶心呕吐,无黄疸,无畏寒发热,无肝炎病毒感染史,肝功能检测无殊,血清甲胎蛋白正常水平,其他肿瘤标记物检测均在正常水平。术前上腹部CT平扫发现,肝脏左外叶可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大小约7cm×6cm,肝脏形态如常,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行三期动态扫面,动脉期,可见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穿行细小血管影,静脉期,肿块强化稍均匀,与周围肝实质相对比呈相对稍低密度影,并可见清晰
2、包膜影,延迟期,肿块强化均匀,较周围肝实质呈相对稍低密度影,可见清晰包膜影。行肝脏左外叶切除术,组织病理显示肝脏切面包膜下可见肿块,肿块切面暗红色、实性、质中,镜下病理可见肿块内肝细胞水肿,细胞异型小,周围可见包膜。结合免疫组化考虑为肝腺瘤病,见图1。 2讨论 肝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但可有出血、恶变等倾向,多见于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和服用合成类固醇的男性。一般无特殊症状及阳性体征,多为体检发现,肿瘤较大者可有压迫症状,引起上腹部不适、腹痛,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不高,不引起肝功能异常。肝腺瘤国外报道肝腺瘤的发生率低于肝局灶结节性增生。组织病理显示肝腺瘤主要由层状或索状肝
3、细胞和少量Küpffer细胞组成,不含胆管,细胞大而淡然,腺瘤内可有脂肪变性、坏死和出血,可有包膜或假包膜。 螺旋CT平扫时,肝腺瘤一般呈圆形、类圆形的等低密度影,边界较为清晰,呈膨胀性生长,对周围肝实质无浸润性征象;动脉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中度、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中度持续强化,强化较为均匀。造成这种强化特点主要是由于肝腺瘤内部没有中心静脉及胆管,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因此肿瘤动脉期强化较明显,而造影剂排泄较慢。肝腺瘤周围正常肝细胞因受压常发生脂肪变性,在CT上可表现为围绕在肝腺瘤边缘的低密度环,这是由于瘤周受压的肝组织细胞内脂肪空泡增加所致,这是肝腺瘤较为特
4、征性的CT变现。腺瘤体积较大时,其内部容易发生坏死、出血,CT上可显示密度不均匀的肿块,较新鲜出血时其内部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陈旧性出血及坏死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出血或坏死区域无明显强化。 肝腺瘤在肝脏占位性病变发病率中虽然较低,但仍需要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相鉴别。HCC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HCC的发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患者可有肝区疼痛、消瘦乏力等症状,60%-90%患者血清甲胎蛋白阳性。好发于30-60岁,男性多见。CT增强扫描呈现“快进快出”的影像学表现,肿瘤可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而肝腺瘤常发生于年轻女性,和口服避孕药有
5、关,且无肝炎、肝硬化相关征象,AFP正常,结合病史资料可进一步鉴别。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脏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有统计显示血管瘤占肝脏良性肿瘤的84%。好发于女性,多见于30-60岁。对比增强扫描时诊断血管瘤的关键,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呈“早出晚归”的渐进性强化特点,这与典型的肝腺瘤容易鉴别,但少数不典型海绵状血管瘤可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为等密度的肿块,与腺瘤鉴别较困难,磁共振T2加权成像有助于鉴别。FNH为肝脏少见良性病变,病因不明,女性多见。FNH病灶中央为星状纤维瘢痕,向周围放射状分隔。肿块无包膜,但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楚。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三期动
6、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增强,静脉期增强程度逐渐下降,最终呈较低密度影。中央的瘢痕组织和向周围放射状分布的分隔纤维无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影,为FNH的特征性CT表现;而肝腺瘤可见清晰包膜,无中央瘢痕,且容易合并瘤内出血。 综上,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腺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典型性肝腺瘤,可以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提高肝腺瘤的诊断敏感性;对于不典型的肝腺瘤,或临床资料无特异性,容易误诊为HCC,此时需要根据穿刺活检进行确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