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doc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doc

ID:55014230

大小: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6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doc_第1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doc_第2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doc_第3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doc_第4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二.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

2、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同时本节内容和前面的第二章中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又有一定的联系。(二)教材处理本节内容围绕着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这一核心知识点主要阐述了两方面内容: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因此对教材的处理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首先从现象入手,通过讲授与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启发学生大胆假设,总结规律。之后从现象过渡到本质,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充分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

3、、由表及里,最终让学生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能力目标:   ⑴在此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的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尝试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的能力。   ⑵借助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合作的学习。   3、道德情感目标:   ⑴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⑵在探讨建立

4、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看到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遵循新课标基础性原则,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增加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激发旺盛的求知欲。   [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遵循新课标选择性原则,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

5、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三、说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第1节跨膜运输的实例等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等生物学素养,本课以“自主探究法”为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启发式、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于“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于“学”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

6、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学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结合本节课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以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论坛的积极讨论,通过对生物膜模型的建构,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节课将带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和科学家一起进行探索生物膜的结构。设计意图:回顾所学

7、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建立一种由已知领域出发,自然引入到未知领域的导课模式,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二)传授新知1、科学家探究的历程:(可以多质疑,多一些过渡语,多用启发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生物膜的结构。比如,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65—68,总结这些科学家的实验结论,教师只做引导。)(1)介绍欧文顿的试验和推论。19世纪末,欧文顿进行上万次的实验,限于当时的条件,对膜的研究只能从生理功能入手。他提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①凡是可以溶于脂质

8、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②化学上有相似相溶原理。)(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的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结构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得到结论脂双层的由来。为什么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磷酸是一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