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323785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15
《心理教育的探讨述评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心理教育的探讨述评心理教育的探讨述评心理教育的探讨述评心理教育的探讨述评心理教育的探讨述评 一、“心理教育”概念辨析 “心理教育”自诞生以来就有多种称谓,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与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申荷永教授以为心理教育是一项新的心理学事业,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心
2、得体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樊富珉教授指出心理教育是指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说的都是“心理教育”,但内涵却各有不同:前二者更关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发展,后者更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可以等同于“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又与“心理健康教育”同义。此外,其余称谓都可以看做“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子集:从对象上讲,辅导、教育的对象是“正常学生”;咨询以有轻度、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主;治疗则主要是面对有心理疾患的人。从功能上讲,教育与辅导重在发展与预防,而心理咨询与治
3、疗重在矫治和塑造。从内容上讲,教育给认知活动以足够重视,而辅导、咨询、治疗则更重视情感体验、行为塑造、自我建构和人格发展。在活动方式上,教育重视团体活动,辅导、咨询与治疗多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在方法上,教育的方法有更多结构化成分,具有计划性、共性,心理辅导、咨询与治疗则是富有弹性的,富于随机性、个性。从时间上看,教育是较长程的,辅导、咨询、治疗都会不同程度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但它们总是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限。 总之,笔者更认同“心理教育”的提法,工作总结因为它着眼于教育,专注于发展,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更吻合当代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4、的现状与需要。 二、心理教育目标与内容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就概括出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1)生活技能训练;(2)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并突出操作、感受的作用;(3)人道主义教育;(4)培训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人员;(5)一系列的外展活动;(6)对大众的宣传。 我国学者陈家麟坚持活动论的观点,认为学校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张继如则持系统论观点,认为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并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
5、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地教育和辅导,促进其个性全面而和谐地发展,维护其心理健康。张守臣认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有:(1)心理健康维护。(2)心理问题矫正。(3)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王福兰、张东红则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第一,开发心理潜能。第二,心理保健。第三,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沈贵鹏认为心理教育与指导是学校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也只是消除发展中的障碍,为其进一步发展创设有利条件。还有学者把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归纳为三个字:适即适应,适应环境、生活、学习等;知即自我
6、认知,了解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即和谐,与社会、论文网他人、环境、自我和谐相处。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应以教育发展为主,以辅导、咨询为辅展开;其目标与内容应该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即是心理问题的矫治,心理保健次之,而开发心理潜能为最高。 三、心理健康标准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概括起来即4条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最具经典性的心理健康标
7、准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制定的:(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估;(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完整、和谐的人格;(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当地宣泄和控制情绪;(9)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做适当的满足。我国学者许又新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有3个标准,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也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察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王极盛认为心理健康有6条标准:智力正
8、常;情绪稳定而愉快;行为协调;反应适度;人际关系适度;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 综上,工作报告笔者以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某些共通性,如国内外学者都提到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等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强大的社会历史文化性:中国人的心理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