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323265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15
《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构建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构建 一、构建数学卓越课堂的方法 基于教学是一项极具复杂性和需要高度技巧性的工作,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最能动、内涵最丰富的因素,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道德追求、情感调控实现对教学复杂性、高效性的把握。在具体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1.明确认识备课的重要性。构建卓越课堂的前提是备好课。众多教师的教学实践都表明,教师备课所花工夫的多
2、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同一位教师,他在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往往都比平时要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没有止境,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有效的备课呢?备课可以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习题、备情绪、备自己、备反思几个方面着手。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备课要备而能用,既要有利于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西师版六年级的《可能
3、性》这节内容,教科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情境材料,在上这课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作为教学资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既要重视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不能呆板地、墨守成规地去“教教材”,而是应当“用教材教”。在“用”的过程中去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去创造性的活用教材。因此,有机地整合数学资源,在教学时采用了这些情境材料:如例1、例2的情境以及练习题等,但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在教学例1之前,我们先设计一个送小礼物的场景,让学生来想办法,怎样
4、才能让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得到小礼物。这个环节不仅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开展完送两份小礼物活动,学生意犹未尽,再次创设男女生摸球情境。摸到蓝球女生赢,摸到红球男生赢,用了三个盒子,让学生同桌讨论,你会选哪个盒子来摸球,这也是新知例1学习部分,引导学生认识红蓝黄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三分之一。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 2.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加强学好数学的诱惑力。在构建卓越课堂中,教师的教要为
5、学生的学服务。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知识经验基础。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在教学中,教师不被学生了解不要紧,但教师不了解学生就万万不行。新课改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知人”。《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说道:“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
6、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千万别把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不当回事。如果教师不能去真正的了解学生,失去知人之智,教育的过程将是一个艰辛甚至苦难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将会是事倍功半。 培养课堂融洽的师生感情。只有融洽师生感情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与教师互动的动力源之一。日本心理学家菊池章夫指出: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
7、正相关。愉快情绪有增力效应,不愉快情绪则产生减力效应。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创设课堂丰富的探索活动。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
8、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原来以为让小学生自学理科中的抽象知识,是很难想象的。实际上,遵循“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从这一原型出发,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