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_中国法学研究现状考察之二

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_中国法学研究现状考察之二

ID:5349713

大小:476.7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2-08

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_中国法学研究现状考察之二_第1页
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_中国法学研究现状考察之二_第2页
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_中国法学研究现状考察之二_第3页
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_中国法学研究现状考察之二_第4页
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_中国法学研究现状考察之二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_中国法学研究现状考察之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中国法学研究现状考察之二苏 力  内容提要 文献引证是衡量学者和学术著述之影响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当代中国法学界一些学者的被引数,从特定的角度考察了当代中国法学的总体状况,指出了其中隐含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某些推进中国法学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文献引证 被引数 法学研究一、法学引证和法学引证研究文献引证是衡量学术著述之影响的一个重要维度,特别用来研究一些本来非常难于定量研究的现象,例如声誉、影响、威望、名望、学术产出的质量、杂志的质量以及学者和大学院系的产

2、出;在一些学科,引证数一直都是获得较高学术荣誉(比如自然科学中的诺贝尔奖)的一项有效预测。①在国外法学界,至少在美国,这类研究已经相当普遍。②国内近年来,即使在法学界也有人一直在坚持这样的研究。③但是,就总体而言,在法学界这种研究到目前为止还很少。很少的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看不出这类研究的效用。如果说通常的法学研究对法学知识体系直接作出了贡献,那么对法学研究的研究,似乎就如同为柏拉图反对的“艺术”一样,并不产生“知识”。但是这种理解是应当改变了。因为在今天,法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生产着各类知识产品。因此,研究法学知识

3、生产的一些要素,从宏观上理解法学知识生产的一些特点和基本状况,或者说反思学术,已经成为知识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构成;这种研究不仅具有理解世界的意义,而且可能作为一个决策参考因素,影响和调整法学研究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本文就试图显示这种研究的效用。另一个原因,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这样的学术传统,缺乏相关的可供分析的数据资料。特别应当指出,引证在中国大陆法学界作为一种制度也就是近十年左右才真正发展起来,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尽管还不完备的学术规范。只要看看90年代初期之前的法学著作,特别是法理学著作,但也不限于法理学著作,主要是引证马列经典作家

4、、中共中央或中国政府的文件,即使引证“纯学术著作”也往往限于①[美]波斯纳《法律理论的前沿》:,武欣、凌彬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②关于最常引用的法学著作以及著作引证率的研究,请看,FredR.Shapiro,“TheMost-CitedLegalBooksPublishedSince1978”,TheJournalofLegalStudies,vol.29(pt.2),2000,pp.397-406,tab.1;FredR.Shapiro,“TheMost-CitedLegalScholars”,TheJournalo

5、fLegalStudies,vol.29(pt.2),2000,pp.409-426。关于司法意见的引证研究,可参看,WilliamM.Landes,LawrenceLessig,andMichaelE.Solimine,“JudicialInfluence:ACitationAnalysisofFederalCourtsofAppealsJudges”,JournalofLegalStudies,vol.27,1998,pp.288,298;以及,DavidKleinandDarbyMorrisroe,“ThePrestigean

6、dInfluenceofIndividualJudgesontheU.S.CourtsofAppeals”,JournalofLegalStudies,vol.28,1999,p.381。③参见崔旺来《〈中国社会科学〉:1994~1998年作者及引文的统计分析与评价》,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3期,197页;崔旺来、高富强《我国法学权威期刊被引分析与研究》:,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2期,28页。161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一些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赞扬的中外思想家;同时引证习惯也受传统人文学

7、科的引证习惯(以引证经典为主)影响。引文基本是作为权威的结论,作为真理的化身出现的;引证者诉诸的是被引者的地位,而不是其思想。正如我先前说过的,其关注的是作者的话语,而不是作者的话语。这种引证风格是一种“信而好古”的知识传统和体系的产物,属于一种威权主义的知识传统。在今天看来,当年法学研究中的引证模式极不规范,非“学术”,往往牵强附会,更常常各取所需,在学术论争中,常常注重所谓的微言大义、强调正确理解,强调思想的精髓。80年代后期关于马克思的法律本质之引文的理解和翻译就是这种引证的一个极端例子。①19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中国的改革

8、开放,西方学术制度的导入,这种状况开始有所转变。首先是在高鸿钧、贺卫方先后主持的《比较法研究》,他们推行了、坚持了并且大力提倡了学术引证。此后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界的提倡和其他学科(特别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影响,②中国法学界的引证状况到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