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52846
大小:5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6
《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内容提要 四、初步的分析 根据汇总表可以看出: 学科分布:被引最多的法学学者主要集中在下面五个领域,即民商法(包括知识产权法)有11人、法学理论(包括法律史,因为不少法律史学者从事的研究更侧重理论,例如梁治平、贺卫方)有10人、刑法6人、宪法行政法4人以及诉讼法(刑诉民诉各4人)五个领域。只有一位国际法学者和经济法学者进入了这个名单,并且排名比较靠后。 因此,就学科热点来讲,法学的研究热点大致是民商经济法、法学理论、刑法、宪法行政法、程序法。数据大致印
2、证了一般的印象。国际法无论是公法还是私法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影响力显著下降。但着重号是重要的,也许国际法的一些内容已经融入了其他学科,例如刑法、民商法、行政法和程序法。此外,就这三年的数据来看,经济法学的影响力似乎也偏弱,但是这一判断同样应当予以限制,因为有些商法学者也可以说是经济法学者。 机构和地域分布:就机构而言,就职北大的学者最多的,在著作和论文被引最多的前40名的法学学者中,北大为8人。其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7人)、中国社科院(5人)、政法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武汉大学(2人),吉林大学、西南
3、政法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法学会等其他单位则分别有1人。 人数多是学术研究实力的证据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证据。如果某个学校或单位有5人进入这份名单名,但排名都靠后,那么以引证数衡量的学术影响力可能也只相当于有1人进入此名单但排名第一的学校或单位(请比较著作和期刊论文被证第一名与最后5名的被引数)。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在引证数的前20名中,北大有7人,优势比较明显;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各有3人,社科院为2人;中国政法大学等机构都只有1人。 更细致地分析表明,北大比较显著的优势有法学理论、刑法、
4、宪法行政法;但是在民商法上明显比较弱。中国社科院的优势在于民商法(包括知识产权)。人民大学的突出优势同样在于民商法,在刑法上也有某些优势,但优势已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著了。政法大学虽然在各个学科中都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都不显著。相比之下,清华显然已经在崛起,有4人进入了大名单,并且有三人进入了前20名。这表明清华法学院的组建大致是成功的,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其优势主要在民商法上。武大国际法优势也并不显著。从这个表来看,作为法学研究重镇的西南政法大学和吉林大学确实局面不佳。 如果从地域来看,可以看出北京集中了最
5、多的出色法学学者,32人,其次是武汉有2人,再次是江苏、福建、西南、山东各有1人;其他地方则相对弱。特别奇怪的是上海,只有一位还是新近从武汉调入的有全国影响的法学家。考虑到广东地区等地区的情况,因此,看来法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般命题是必须予以限定的。至少从目前来看,法学研究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似乎不那么大,而是与政治权力中心的关系比较大。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状况有可能正在改变。特别是如果不是按行政区划来看,而是按经济区即把上海同江浙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如今这里已经有3位有影响的学者(南
6、京的李浩、杭州的孙笑侠以及新近调到上海交大的童之伟)。如果加上梁治平在上海设立了经济与法律研究所,因此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法学研究的局面也许正在改变,有可能成为中国法学研究的另一个集中地。但是这仍然不能说明法学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第一,这几位学者,李浩除外,都是从事广义的理论法学研究的;第二,这些学者都很难说是本地的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多只能说经济发展可能吸引了法律学者的流动。这一点,如果再放大一点,考虑到徐国栋、梁慧星几年前的流动或半流动,可以看得更明显。如果这种趋势为实。也许在未来
7、十年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对知名法学家的吸引力会逐步增加,这些地区的法学研究的影响力会增大。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东北和西南作为法学研究教育重镇的影响力有可能进一步下降。 年龄:就年龄来看,这些法学家大致集中在两大群体。接近70岁以及以上的年龄段和40-50年龄段或者说文革后前三届法学毕业生。前者有约13人,后者有近20人。在50至65岁之间的学者,只有4人;40岁以下的学者只有3人。这种局面反映了中国法学家的培养的现状。 如果就机构来看,北大的8人中有3人超过了或接近了70岁,50岁以下的有4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8、;人民大学有1人超过了70岁,50岁以下的有4人;社科院有两人超过了70岁,50岁以下的只有1人(当然现在人大任教的张新宝原来也在社科院工作。),而中国政法大学有4人超过了70岁,只有一人在50岁以下,在这个意义上这后两个学术机构可以说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一个后继乏人的状况,这两个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有可能在未来几年会下降。而北大和人大法学院学术中坚力量的年龄结构相对比较好,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