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277613
大小:2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02
《1957年资料8 耿鉴庭 中国饮食治疗简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中国饮食治疗简史耿鉴庭讲;刘从速记 中国的饮食治疗,来源极古,在原始社会里,相传是医食同源的,也就是人类在长久的找寻食物的经过里,无形中发现了许多药物。因为在那时候,人类的食品,是杂取植物极、茎、子、叶,并不能如现在的人有固定的食物,在可食和不可食之间,没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不可能常吃如愿的食物,往往因为吃了不当吃的植物,而发生呕
2、吐、泻下、嗜卧、出汗,等等不应有的现象,后来逐渐的取得经验,积为知识,知道某些种植物,可以常吃多吃,某些种植物,不可乱吃妄吃,如其遇到有催吐促泻的必要时,便会想到这些不能常吃的东西来试用,这便是药物的起源。所以古代流传下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正象征我们的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治疗用途,不可粗暴的抹煞,而作神话看待。 以后的人,渐渐的把日常可以果腹充饥的食物固定下来;渐渐的把宜吃的五谷种类,传播开来;把不能经常吃的东西,分别开来;一类是药,一类不是药,因为药的品种里,毕竟植物较多,所以药物的
3、记载,就叫做“本草”。现在流传的神农本草经,据考证是汉朝才编成这一形式的,但不等于这些知识是产生于汉代,它是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学说.也就是包括远古流传下来的全部药物知识。 神农本草经,是以上中下三品来分类的,上药一百二十种,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这一类里面,就包括了很多可作食品的东西。正因为古代医食同源,正因为有些东西是既作食品又作药品的,又正因为许多食品可以兼疗疾病,所以很早的就有“食医”的职务。这一点留在后面再谈。 药物既是从找寻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的,汤液呢,当然也是随着熟食烹调而形成的
4、。晋代皇甫谧的甲乙经序上说:“伊尹……撰用本草,以为汤液”。又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汉书艺文志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不著撰人,恐即仲景的所本。然则汤液始于伊尹的传说,汉代已有,当非毫无根据,考伊尹善于烹调。古代医食同源、采用烹调的方法推广而创制复合的汤液,很合发展规律,正和原始人类在找寻食物过程中,认识很多的药品,是一样的。吕氏春秋本味篇,引伊尹和商汤的谈话,讲了许多烹调的问题,其中就有“阳朴之薑、招摇之桂”的语句。薑桂是两用的东西,既是有馔里的调味品,也是主要的药物。所以有人说桂枝
5、汤是汤液的祖方,是从烹调里分立出来的。因为其中的五种药,都是古时候厨房里的必备品,可证这些传说和推论,是有理由的。可以见得汤液始于伊尹的传说,是有一定根源的。加之书经上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的记载,更能证明在商代汤液已经形成了。透过桂枝汤的例子,也可说明如何的从饮食疗法而进展到纯粹的药物疗法。 到了周代,食医和疾医、疡医、等并立,疾医是内科,疡医是外科,食医呢,是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等的人,并依时节的变化,指导四时食品的调和,与食物的配合和宜忌,大家都依照他的话来做。既然专立了
6、一科,可见对“饮食卫生”和“食疗”的重视了。 古代对于病人的营养,是非常重视的。在礼记里有很多饶有趣味的记载,曲礼上论居丧之礼说:“有疾则饮酒食肉”。擅弓上载曾子的话说:“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属也”。杂记下,论丧说,“放有疾饮酒食肉”,又说:“病则饮酒食肉”丧大记上说,“有疾、食肉饮酒可也”。丧服四制上也说“老病,不止酒肉”,考古人居丧之礼,是不饮酒,不食肉的。若遇疾病及衰老的人,则要机动运用,反以饮酒食肉为礼,恐其哀毁致死的缘故。 汉末的张仲景,他治病虽然以汤液为主,
7、可是也很注意营养。并且常仗饮食来发挥药力,桂枝汤服法上的“热稀粥。以助药力”,便是很好的例子。 南北朝时,有很多的“食经”惜均已失传。 到了唐代,饮食疗法,成为一门专门的而且具体的学问,孙思邈在编千金方的时候,就耑写了一卷食治篇,列在千金方的第二十六卷,除序论外,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门来叙述,是现存最早的营养疗法专篇。 唐朝的孟诜,编了一部食疗本草,现仅余残卷,但其主要内容,仍散见于后世的综合性本草中。 又成都的医博士昝殷,曾撰了食医心鑑三卷。南唐的剑州医学助教陈士良,撰有
8、食性本草十卷,把古代本草上关于饮食的,分类编出,附以已见,又载食医诸方,及五时调养脏腑之术,集贤殿学士徐锴为之作序,惜已失传。 宋朝,有娄居中的食治通说,著录于陈振孙的直齐书录解题,其论点认为“食治则身治”,是“上工医末病之一术”。又宋志还有郑樵的食鑑四卷,均佚。 元代的忽思慧,著有饮膳正要三卷,他是元朝的饮膳太医,他认为“珍味奇品,咸萃内府,或风士有所未宜,或燥湿不能相济,儻司疱厨者,不能察其性味……则食之不免于致疾”因而把“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本草有未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