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数学 解题方法攻略 求异思维 理.doc

2013高考数学 解题方法攻略 求异思维 理.doc

ID:53116298

大小:366.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4-01

2013高考数学 解题方法攻略 求异思维 理.doc_第1页
2013高考数学 解题方法攻略 求异思维 理.doc_第2页
2013高考数学 解题方法攻略 求异思维 理.doc_第3页
2013高考数学 解题方法攻略 求异思维 理.doc_第4页
2013高考数学 解题方法攻略 求异思维 理.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高考数学 解题方法攻略 求异思维 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轮讲练思维方法·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它具有不落俗套、标新立异、不拘一格的特点.因此,用求异思维解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变换思维方向解证解析几何习题,常常会出现“思路自然、运算麻烦”的局面,甚至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这时,若能变换思维角度,多方位思考,多渠道辟径,就会超过思维障碍,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例1 已知点

2、A(1,-1)、B(7,2),以A为圆心、8为半径作⊙A,以B为圆心,6为半径作⊙B,求这两个圆外公切线交点P的坐标.【分析】 如图1-4.解本题的自然思路是,先求出两条外公切线的方程,再解方程求出交点坐标.但这种解法是入手容易出手难,由于运算量过大,使思维陷入困境.如果能换一个角度思考,联想到公切径之比),那么便可用线段定比分点公式,使问题获得巧解.【解】 如图1-4,设M、N是一条外公切线与两个圆的切点,连结AB、BP,则A、B、P三点共线,再连结AM、BN,则AM⊥MP、BN⊥MP.∴ B

3、N∥AM.-18-设点P的坐标为(x,y),则由线段定比分点公式,得故点P的坐标为(25,11).例2 如图1-5,直线y=kx+b与圆x2+y2=1交于B、C两点,与双曲线x2-y2=1交于A、D两点,若B、C恰好是线段AD的三等分点,求k与b的值.【分析】 如图1-5,解本题的自然思路是,由

4、AB

5、=

6、BC

7、=

8、CD

9、入手,先计算出

10、AB

11、、

12、BC

13、、

14、CD

15、(即用k、b表示),然后解方程组求得k、b的值.但由于线段AB、CD的端点不在同一曲线上,从而上述解法运算相当麻烦.如果变换思考角度,

16、由

17、AB

18、=

19、CD

20、出发,可得线段BC与AD的中点重合,进而可用韦达定理,列出k、b的一个关系式,再【解】 如图1-5,把y=kx+b代入x2-y2=1中,整理,得(1+k2)x2+2bkx+b2-1=0                                                              ①从而 由韦达定理,得-18-把y=kx+b代入x2-y2=1中,整理,得(1-k2)x2-2bkx-(b2+1)=0                           

21、                              ②∵ 

22、AB

23、=

24、CD

25、,∴ AD与BC的中点重点.解之,得k=0或b=0.当k=0时,方程①化为x2=1-b2,-18-(二)一题多解在解析几何中,进行一题多解训练是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一种极好形式.例3 已知直线l过坐标原点,抛物线C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正半轴上,若点A(-1,0)和点B(0,8)关于l的对称点都在C上,求直线l和抛物线C的方程.(1994年全国高考理科试题)【分析1】 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抛物线C的方程为y

26、2=2px(p>0),先求出A、B关于l对称的点A′、B′的坐标(用k表示),再代入抛物线C的方程中,可得k、p的方程组,最后解方程组即可.【解法1】 如图1-6.由已知可设抛物线C的方程为y2=2px(p>0).由于直线l不与两坐标轴重合,故可设l的方程为y=kx(k≠0).                                                            ①设A′、B′分别是A、B关于l的对称点,则由A′A⊥l可得直线AA′的方程为将①、②联立,解得线段A

27、A′的中点M的坐标为-18-分别把A′、B′的坐标代入抛物线C的方程中,得由③÷④,消去p,整理,得k2-k-1=0.                                                                      ⑤又由④知k>0.                                                                                       ⑥【分析2】 如图1-7,设直线l的倾斜角为α,则

28、l的斜率为-18-用α的三角函数表示点A′、B′的坐标,再把这些坐标用k表示,以下同解法1.l的斜率为k.∵ 

29、OA′

30、=

31、OA

32、=1,

33、OB′

34、=

35、OB

36、=8,∠xOA′=-(π-2α),∴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得A′的坐标为xA=

37、OA′

38、cos∠xOA′=-cos2α,yA=

39、OA′

40、sin∠xOA′=-sin2α-18-以下同解法1,从略.又

41、OB′

42、=8,

43、OA′

44、=1,从而此题可设极坐标方程去解.【解法3】 如图1-7,以O为极点,Ox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把x=ρcosθ代入方程y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