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775241
大小:2.35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3-10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3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课件(新版)教科版.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课件物理八年级下册教育科学版第七章力3.弹力弹簧测力计复习提问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产生哪些效果?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对物体施加力时,会使物体发生形变。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用力分别压弹簧、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捏面团;松手后,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吗?恢复到原来形状没有恢复到原来形状思考与讨论弹力1.弹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2.塑性: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
2、的形状的性质。这种形变称弹性形变这种形变称塑性形变撑竿跳的竿子是用玻璃钢做的,玻璃钢有什么性质?如果用橡皮泥做的竿子会怎么样?回忆压弹簧、拉橡皮筋时手的感受。3.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活动: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粉笔头会弹出去吗?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生活中经常遇到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1.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进行判断,如果具备弹力产生的“两个条件”,则接触面之间存在弹力。2.运用“假设法”进行判断假设该处没有
3、弹力。要判断物体在某一接触处是否受到弹力,可以假设与该物体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即假设该处不存在弹力,看该物体是否仍保持原来的状态,从而确定该处有无弹力。弹力有无的判断例、在图中所示的四种情况下,请判断球和接触面a之间是否有弹力。(各接触面光滑)解析在图中所示的四种情况下,要判断球和接触面a之间是否有弹力(各接触面光滑),可以先假设把接触面a去掉,即假设球和接触面a之间没有弹力作用则A图中的球将向左摆动;C图中的球将向左滚动;其余各图中的球仍将保持原来的状态。因此,A、C两图中的球和接触面a有弹力作用,其余各图中的球和接触
4、面a没有弹力作用。取出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发生较大形变。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总结: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撤去力后物体也不能恢复的原来形状。活动: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橡皮筋),分析拉力大小与弹簧(橡皮筋)伸长程度的关系。结论:外力越大,弹簧(橡皮筋)伸长量就越长。弹簧测力计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温馨提示
5、: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这个弹性限度,否则弹簧损坏,不能恢复。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弹簧挂钩吊环指针3.结构4.认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右侧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测量值:。5N0.2N1.4N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1.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文具袋2.实验步骤(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并认清它的每个小格表示多少牛。(2)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如果不在,应该把指针调节到零刻度线上。(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并分别使指针指到1N、
6、3N、5N的位置,感受1N、3N、5N的力。(4)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①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②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拖动桌面上的文具袋,测量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2。(5)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几点操作要求。使用时注意:看、调、测、读四个环节。使用弹簧测力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测量前,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2.观察单位、量程、分度值。3.测量前,沿轴线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再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线。4.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对应的刻度垂直。5.所测
7、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其他形式的测力计1.关于弹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B.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产生弹力C.拉力不属于弹力D.压缩的弹簧能产生弹力D2.一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两人分别用5N的力拉挂钩的吊环,则测力计的读数为N.53.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时,测一个物体重力时,手持挂钩,将物体挂在拉环上,测力计的读数为5N,则物体的重力为()A.大于5NB.等于5NC.小于5ND.以上都有可能C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若指针在“0”刻度的下方就开始测量,则所测得的力的大小将比实际的力()
8、A.相同B.偏小C.偏大D.无法确定C弹力弹性塑性弹力弹力与形变弹簧测力计原理结构使用其他测力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