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课件长春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阅读《上善若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作者简介《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语
2、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简介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背景简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
3、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课文阅读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处众人之所恶,(3)故几于道。注释:(1)上善若水:上,最好的。善,名词。上善即指最好的美德。这里老子以水的好处接近于“道”,又来说明真正的圣人如水那样滋润万物而不争私利。(2)水善:善,在这里是副词,意思是善于,长于。(3)处众人之所恶:“处”做“居”讲。所恶,所厌恶的地方。意指人事上众人不愿去处的事位。文章翻译(4)居善地,(5)心善渊,(6)与善仁,(7)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注释:(4)几于道:几,接
4、近。几于道,接近于道。(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居善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6)心善渊:心,心志。善,形容词。渊,本意是清澈见底的深潭。这里形容人要心志无私清廉可鉴。(7)与善仁:与万物接触,与人交友要采取友好的原则。文章翻译夫唯不争,故无尤。(8)注释:(8)故无尤:尤,通“忧”,忧患。文章翻译“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作品细读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道教的经典。本章以自然界水的无私品质来喻述道义,教化民
5、众,以此来歌颂“道”的功用。老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们,应该像水一样,具有水的品格和美德。作品分析水,生命之源。哪里有水的滋润濡养,哪里就会生机盎然;犹如哪里有圣人相承,哪里就繁荣昌盛一样。水,自上而下,由天落地,一路风尘,一路奉献;化作甘露,滋润大地;化作雨雪,降飘原野;水,经蒸腾气化,历寒风凛冽,仍义无反顾,循环往复,奉献无限,汇入大江大海。水有许多美好的品格和美德。就像老子在《上善若水》所说的“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私利;处世俗之人不愿处的低位甘做人梯而谦居下位;与万物接触采取友好慈善的准则”。作品分析水的这些品格最接近“道”的无私奉献美德。故为人处事要学
6、习水的品格,只求耗己以利万物,不与万物争利益。做一个像水那样完美的人,就应居处像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像水那样深沉博大;交友像水那样仁爱清淡;说话像水那样透明真实,以诚相待;为政像水那样有条不紊,理政治国;办事像水那样发挥特长,无所不能;行动像水那样抓住时机,顺势而行。正因为她顺其本性不与人争,所以为人处事才不会有过错。水的品格最微小,水的品格也最伟大。作品分析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具体可感的形而下的普通平凡的大自然形象“水”来比拟抽象的形而上的“道”,是更高层次的象征。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游走于社会的我们,应如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
7、心存包容,与己与人都是无比快乐。海纳百川的胸襟难能可贵,学会看淡功利钱财更是不容易。人境虽然逼仄,但只要心境平和,浩渺无涯,尘世的点滴不快又怎会影响到我们。作品分析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具备了“上善”的特质。生活中,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可水却大异其趣,往低处流。水不仅甘处其下,与世无争,而且随物赋形,顺势趋时,随遇而安,无欲无己。它纳百川而不厌其多,收细流而不弃其小,渊深静默,虚怀若谷,“知其雄,守其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求无不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
8、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因而最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