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55996
大小:416.2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3-28
《DB34∕T 3098-201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ICS65.020.01B16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3098—2018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TheIdentificationTechnicalSpecificationofResistanceToRiceBacterialLeafStreak文稿版次选择2018-04-16发布2018-05-16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3098—201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
2、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芜湖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凤阳县植保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云飞、陈雨、杨雪、姚剑、董菁、华陈意、宗凯、沈言根、高同春、戚仁德、张爱芳、谷春艳、臧昊昱。IDB34/T3098—2018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田间人工接种的鉴定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病性鉴定。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基本信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oryzaepv.or
3、yzicola,Xooc)引起的一种重要检疫性病害,是我国四大水稻病害之一。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基本信息参见附录A。3鉴定原理用双针蘸取菌液,针刺水稻剑叶中间位置,病菌侵入形成病斑,根据病斑的长短,判定品种的抗病性,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4个级别。4鉴定方法4.1鉴定圃鉴定圃选择在排灌方便,肥力水平中上等,从未发病的田块。4.2病原物来源本省流行的强致病力的菌群C5(参见附录A.9)。4.3供试品种的种植供试品种按当地的季节播种育秧,秧龄期早稻30d,中、晚稻25d。每个品种插2丛,每丛10本,株行距40cm×50cm,最
4、多每隔10个品种插抗病(IR26或相应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金刚30或相应的感病品种)各1个作为对照。每个品种的鉴定重复3次。4.4田间管理鉴定圃施肥水平稍高于一般大田,除细菌性病害无须防治外,其他真菌病害和虫害按正常田块进行田间管理。4.5接种用菌液准备接种用的菌株选用本省流行的强致病菌群C5,在胁本哲氏培养基(参见附录B)上,28℃培养48~72h。1DB34/T3098—20188采用麦法伦比浊法(参见附录C),用无菌水配成3×10cfu/mL菌液。菌液现配现用。4.6接种方法在水稻孕穗期,用双针蘸取菌液,针刺水稻剑叶
5、中间位置,每品种至少接25张叶片。4.7调查、记载于早、中稻接种后20d,晚稻接种后25d进行病情调查,随机调查20张叶片,量取整个病斑的长度(以双针中最长的病斑为准)并记录(参见附录D),数据统计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4.8抗性评价方法首先按公式(1)计算平均病斑长度,再按表1的标准对参鉴品种的抗性进行评价。∑LiLa=M............................................(1)式中:La——平均病斑长度;Li——单个叶片病斑长度,其中i=1,2,...,M;M——调查总叶片数
6、。表1抗性评价标准平均病斑长度病级抗性评价标准(mm)1≤5.0高抗35.1-10.0中抗510.1-20.0中感7>20.0高感4.9抗性鉴定有效性的判定对照感病品种发生为害程度必须达到7级,鉴定结果才能认为有效。5鉴定报告出具鉴定报告格式参见附录E。2DB34/T3098—2018AA附录A(资料性附录)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基本信息A.1中文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A.2学名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Fangetal.)Swingsetal.A.3病害英文名riceb
7、acterialleafstreak。A.4分布——亚洲:孟加拉、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越南;——非洲: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大洋州:澳大利亚。A.5寄主范围水稻(Oryzasativa)、虮子草(Leptochloapanicea)、雀稗(Paspalumscrobiculatum)、沼生菰(Zizaniapalustris)、结缕草(Zoysiajaponica)、稻属(Oryza)、假稻属(Leersia)。A.6为害症状病斑在叶尖、叶缘发生,也可在
8、中肋两侧发生,叶鞘发生较少。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的小点,沿叶脉扩大成为宽1/4~1/3,长1~4mm的水渍状条斑。以后还可继续扩大,颜色由黄褐色转位橙褐色,但两端仍呈暗绿色,对光观察,条斑呈半透明状。病斑上常泌出许多露珠状蜜黄色菌脓。严重时,许多条斑融合成为不规则的橙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