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基于mrci中国能源消费变动和驱动因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MRCI中国能源消费变动和驱动因素研究 摘要:如何减缓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是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和无残差的完全结构分解法(MRCI)量化分析发现,产出规模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对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起到主导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而中国能源强度效应能有效抑制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人口规模效应和人均生活能耗效应对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依靠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控制人口增长、引导居民向低能耗方向发展有利于减少中国能源消费水平。关键词:能源消费;完全
2、结构分解;驱动因素;结构变动中图分类号:F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3)12-0069-04一、引言11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能源消费问题已经引起我国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经济、环境、政治等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后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在保障能源安全供给、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中国的能源消费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能源消费面临着严峻挑战,我
3、国石油、煤炭等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供需矛盾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障碍。中国政府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资源合理利用,在“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分别明确提出降低单位GDP能耗的目标,并提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能源战略。因而减少能源消费进行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深入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变动情况,研究能源消费增长的原因,探讨主要驱动因素,对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降耗、减少能源消费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在对能源消费
4、、经济增长、分解模型等相关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无残差的完全结构分解法(MRCI)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变动的原因、驱动因素、各因素量化的贡献度,为中国制定节能降耗、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11国内外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研究文献较多,起步较早。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列昂惕夫(Leontief)提出用于反应经济系统中产业间关系的投入产出分析思想,成为产业间关系所产生的能源消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1]。列昂惕夫(Leontief)和Ford创新性地将投入产出模型应用于美国能源消费研究[2]。在
5、1983年,Jenne与Cattell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解模型受到关注并得到广泛应用[3]。然后在此基础上Hankinson等(1983)又将分解模型用于研究电力等能源问题[4]。Boyd(1988)与Howarth(1991)应用分解方法研究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因素[5-6]。早期的分解模型是Laspeyres,但该分解模型的分解结果有残差,而且残差较大。后来有些学者提出了降低残差的方法。Sun(2001)在分解模型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消除分解过程中残差的影响,使因素分解的结果更加精确的方法,
6、此方法被Ang称为改进拉式分解法[7]。AngB.W.等人提出对数平均分解法(LMDI),该方法有效解决了分解中的剩余问题[8]。Chung和Rhee提出了分解结果不存在残差项的平均变化率指数分解法(meanrateofchangeindex,MRCI),上述两种方法为“完全结构分解法”[9]。成金华(2006)与余甫功[10]、吴巧生(2007)[11]利用完全分解的Laspeyres模型分解我国能源强度,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综合上述文献,本文以Leontief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选用Chung和Rhee提出的
7、MRCI方法深入探讨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和量化的贡献度。二、中国能源消费变动的结构分解模型构建(一)投入产出分析11本文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列昂揭夫(Leontief)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原理为基础进行分析。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根据投入产出理论有:X=(I-A)-1Y=LY(1)其中:L=(I-A)-1—技术系数矩阵;X—总产出;Y—最终使用;ei=■,ei—能源强度。Ep=eTLY(2)TE=eTLY+Eres(3)其中:Ep—生产用能;Eres—居民生活用能;eT—完全能源消费强度;TE—能源消费总量。由
8、于Y=Yrc+Yuc+Ygc+Ycf+Yex+Yim=UVyP(4)其中,U—最终使用结构;V—最终使用分配结构;P—人口;y—人均最终使用;Yrc—农村居民消费;Yuc—城镇居民消费;Ygc—政府消费;Ycf—资本形成总额;Yex—出口额;Yim—进口额。U=■,■,■,■,■,■V=■,■,■,■,■,■y=■TE=eTLUVyP+eresP(5)(二)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