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格律诗的用韵.doc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doc

ID:51795416

大小:38.4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5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doc_第1页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doc_第2页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doc_第3页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doc_第4页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谈格律诗的用韵想要和诗友们谈谈格律诗的用韵,我知道有点班门弄斧,目的是和大家交流一下想法,求得指正。地球人都知道人类在创造语言时,不约而同地把语音分成了两类:元音和辅音。汉语把元音又称作韵母(也包括复合元音),把辅音称作声母。各个不同的民族又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带有相同或相近元音的音节叠用能产生音乐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韵”。我想人类创造语言之初,肯定不会事先想到这样用“韵”,而应是语言产生之后,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韵”的用法,并不断成熟和丰富的。那应该是在文字产生之前吧。根据对《诗经》的研究,那之前中国人就已经用“韵”了。那么当时是否有一个用韵的标准或规范呢

2、?肯定会有,但不会是书面的,或经过某种程序确认的。它应该是长期经验的积累,然后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而被使用者自觉运用的,可以称作“习惯法”。后来用韵的发展演变,是人所共知的。那么后来用韵规则为什么越来越严了呢?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一、用韵经验的总结。从句句押韵到隔句押韵,从押相近的韵到严格押同一韵部的韵。其根本原因,不是诗人故意难为自己,而是经过实践,如此用韵产生音乐美的效果最佳。二、中华一统思想在诗词领域,即文化领域的反映。这基于诗词的载体汉字的本质特征。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方言众多,同是汉人使用汉语,常常语言不通。但是用汉字写成的文章都能读懂,这应是汉字的奇特

3、功效。顺便说一句,大一统江山,中华民族大家庭,之所以延续几千年不“拆帮”,其根本原因不是出了几个能征善战的“铁腕”人物,其实是汉字的功劳。这是很多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忽略的问题。这是题外话。民歌是用方言唱出来的,所以具有明确的地方标记。我们每天在电视上都能感受到。诗是用字写出来的,当然被注入“一统”理念,这就是用韵规范产生的初始原因和根本原因。三、交流的需要。刘三姐不会跟陕北人对歌信天游,口头文艺,是植物,它对土壤的依赖是极强的。诗词是“国”风,它要纵横天下。作为书面文学在广大地域进行交流,没有统一的规范肯定不方便。四、竞技心理的因素。竞技心理人皆有之,有的人还很强烈

4、呢。要比比诗的高下,就得有个统一的规范。竞技心理是推动诗词创作数量和质量提高的动力之一,可别太较劲哟。五、以诗取仕,是最强有力的政治因素。写诗能当官,那评判就要有一个十分准确、严谨的量化指标。用韵没有硬性的规定行吗。韵是不是铁钉的不能动呢?先秦西汉一般把韵分为30部。隋陆法言等的《切韵》,分为193韵。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分为206韵。南宁江北平水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韵。现在大家所说的“平水韵”106韵。这个大概的用韵轨迹,说明用韵的规则是变化着的。用韵规则为什么变了呢?一是用韵规律探索的结果,二是因为音韵本身变了。说用韵是从无到有,从自然型向规范型不断变化

5、的,动态的不会有人反对吧?古代汉语语音的变化主要是:“入派三声,平分阴阳。”,也就是说“入声”消失了。可是这个早已死亡了的“入声”却成了一些诗作者争论的焦点。我们押韵是为了声音的美。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无论是有声的无声的,都要在头脑里形成声音的信号。如果不抑扬顿挫,不顺畅,就会感到别扭。我们现在是用普通话来读诗的,如果用旧韵恰好与现代汉语语音平仄相反,读起来肯定拗口。有人说那是你不会读古音。那些自称会读入声字的朋友真的读出来了,或者用拼音字母标出了音。比如把“白”读成“bò”,其实就是把“白”读成了“檗”。也就是”波”的去声。而且那些哥们比我大不了几岁,你是从哪儿得知如此如此

6、呢?古代是没有录音工具的,学书是要靠老师口传心授的。经过了一代一代的传承,再加上老师受方言的影响,很难说他的发音是不是正宗的入声了。也有人说,南方方言还有有入声的。可以断言,此入声非彼入声。公元二十一世纪的入声怎么能是几千年前那样的入声呢。退一步说,就算还有说入声方言的人,他们有多少会写诗,读诗的呢?退二步说,就算还有懂入声而写诗的诗人,能占多大个比例呢?退三步说,就算写诗的都用入声,我们还让不让更多的人读诗呢?我们不要再退了吧。时间是不可能停留的,语言肯定是不断发展的。“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再说,我们遵守诗词格律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因为那是前人经过

7、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吗。我们不应该形式的,皮毛的学习古人。应该体会、理解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的真谛。严格地遵循其中的精神内涵,才是真正的合规中律。我们承认某些诗友用惯了旧韵,不习惯用新韵,甚至看着都别扭。其实大家都是从不懂韵,到略通韵,到熟练用韵的过程。用新韵还是用旧韵现阶段还是应该各随自便,在创作实践中自然地转变。用韵的新旧是否是评价诗作高低优劣的标准呢?不应该是吧。笔者曾有这样的诗句:“不辨秃头假比丘,沿街叫卖真经济。”编辑给改作“光头”。原因是“秃”是入声字。我们知道词汇是有色彩的,“秃”含有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