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646201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4
《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式的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隋萍执笔)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在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2008年,我校已将汽车维修专业立为重点人才培养专业,无论在人力还是资源上投入都很大。近几年,辽宁省汽车工业迅速崛起,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基地。伴随着金杯、奇瑞、大众等等著名汽车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市场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汽车产业已成为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调研和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预测,随着汽车保有
2、量的大幅度上升,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三十万作业人员。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国家六部委列入“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四个专业领域之一。而大部分职业学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脱节,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途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
3、专业理论知识时,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抽象的专业知识只能“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生的学习更谈不上“深入理解”、“举一反三”。尤其是教师把实践操作过程在课室进行板书教学时,学生更觉得“摸不清头脑”、“抽象空洞”、“枯燥乏味”。而到进入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阶段,学生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局限于模仿性操作训练,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
4、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 现代汽车技术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若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地把各子系统设置为各门学科课程进行教学,则各学科教学必将按各自的学科体系实施,各学科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有的知识可能各个子系统课程都会提及,造成内容重复,有的知识的学习先后顺序不协调,基础知识可能还未全部掌握,综合运用的内容就已经开始了,知识的学习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3、
5、不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若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将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4、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专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
6、一线的要求。 因此,破除陈旧的职业教育理念,建立现代教育观,打破学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行业需要、具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体系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师队伍重理论轻实践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改革,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汽车产业的发展给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和发展功能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
7、用人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我校在沈阳市职业教育研究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培训与就业技术指导中心等多位专家的指导下,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先导,在深入分析汽车市场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努力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受企业欢迎的人才。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专业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尝试和推行针对专业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师主动发展,尽早成为
8、教学骨干。1、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积极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建立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2、完善促进学习者智能发展的评价方式。以学习者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标,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真实反映学习者智能类型和水平,并鼓励和促进其发展。3、建立新的课程管理制度。依据国家、省有关课程管理的制度和政策,建立与课程新体系相适应的课程管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