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522978
大小:3.10 MB
页数:39页
时间:2020-03-22
《临床寄生虫检验本科课件第二章 消化道寄生虫(钩、粪) .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钩虫(hookworm)钩虫曾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钩虫是致病最严重的人体消化道线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引起钩虫病主要致病作用是造成宿主慢性失血——贫血寄生在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americanus)一、形态外形:细小线状,略弯曲大小:约1cm长;似半颗绣花针体色:活时肉红色,死后乳白色口囊:发达;内有齿和腺体,可分泌抗凝素等雌虫尾部圆钝(一)成虫1.两种钩虫共同点: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⑴头腺:1对,可
2、分泌抗凝素和乙酰胆碱酯酶⑵咽腺:3个,主要分泌乙酰胆碱酯酶、蛋白酶及胶原酶⑶排泄腺:1对,主要分泌蛋白酶降低宿主肠壁的蠕动,利于虫体的附着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血液凝固,利于钩虫吸血2.两种钩虫的鉴别★⑴体态:十二指肠钩虫呈“c”形美洲钩虫呈“s”形⑵口囊和齿十二指肠钩虫口囊内有两对钩齿美洲钩虫口囊内有半月形板齿一对⑶雄虫交合伞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交合伞略扁圆形,背辐肋基部先分两支,每支远端再分两小支。美洲板口线虫背辐肋交合伞略呈圆形,背辐肋远端分两支,每支再分三支⑷交合刺十二指肠钩虫两刺长鬃状,末端分开美洲钩虫两
3、刺合并,末端倒钩状。两种钩虫的形态鉴别鉴别点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大小(mm)♀10~13×0.6♂8~11×0.4~0.59~11×0.47~9×0.3体型*“C”形弯曲“S”形弯曲附着器官*两对钩齿一对板齿交合伞*略呈圆形略呈扁圆形交合刺*两刺长鬃状末端分开两刺合并末端呈倒钩状背辐肋雌虫尾刺远端分2×3支有基部先分2×2支无(二)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56~76×36~40μm卵壳极薄卵内含4~8个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明显均匀的空隙卵壳空隙卵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钩虫卵桑椹期卵内含幼虫卵4个卵细胞卵脱蛋
4、白质膜受精蛔虫卵钩虫卵*注意与脱蛋白质膜的受精蛔虫卵相鉴别形状?大小?卵壳厚薄?内含物?空隙?(三)幼虫(钩蚴)1.杆状蚴2.丝状蚴感染期长0.5~0.7㎜,体表覆有鞘膜,口腔封闭咽管细长,有咽管矛。长0.23~0.4㎜,透明无色,口腔细长,咽管前段较粗,后段膨大。活丝状蚴能作波浪起伏样的蠕动生活史过程模式图二、生活史产卵量:A.d.1~3万/天,条;N.a.0.5~1万/天,条成虫虫卵丝状蚴丝状蚴(小肠)(粪便)土壤(温湿氧)5~7天侵入皮肤小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6周(皮下24h)人体外界土壤1~2c
5、m向温性向湿性向上性(一)生活史过程寿命:3~4m寿命N.a.15yA.d.5y随粪排卵A.d有迁延移行现象终宿主:转续宿主: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幼虫体内移行:成虫寿命:(二)生活史要点人猪、犬、牛、兔等小肠(上段)丝状蚴经皮肤、口、胎盘感染皮下→小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小肠3年三、致病钩虫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三个时期侵袭期:幼虫侵入皮肤(或粘膜)的移行期:幼虫移行引起肺部的寄生期:成虫在肠道的寄生(此期危害最严重)(一)幼虫致病1.钩蚴性皮炎:俗称为“粪毒”或“地痒症”患者局部皮肤即可有
6、针刺、烧灼和奇痒感,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可自愈,病程2~3周2.呼吸道症状:肺部为主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血痰及哮喘。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钩蚴性皮炎(二)成虫致病★1.消化道病变及症状病因:齿咬伤,形成出血点、溃疡、糜烂症状:上腹部不适或隐痛,消化功能紊乱等鉴别:胃、十二指肠溃疡钩虫吸附在宿主小肠壁上2.贫血: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病因:①齿咬伤,损伤肠黏膜,影响宿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②头腺分泌抗凝素③边吸血边排血④常更换咬附部位失血量:A.d.0.14~
7、0.4ml/d;N.a.0.02~0.1ml/d钩虫浮肿病人俗称“懒黄病”“黄肿病”钩虫病人异嗜症3.婴儿钩虫病好发年龄:5-12个月临床表现: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柏油样)贫血较严重(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消化道功能紊乱、肝脾大、发育障碍死亡率:3.6%-6.0%粪便查见虫卵或培养出钩蚴即可确诊。(1)虫卵的检查直接涂片法:容易漏检饱和盐水浮聚法(首选)(2)钩蚴培养法检出率高,可以鉴定种类四、实验室诊断★1.病原学检查3.临床诊断辅助诊断流行病史:接触疫土、生吃蔬果等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貌2.血常规检测
8、辅助诊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嗜酸性粒细胞高于正常值15%以上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结合钩虫丝状蚴的3个生长特性流行地区: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易感土源:红薯、玉米、桑、甘蔗、棉、烟和咖啡等种植地;水稻种植地;矿井下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并治愈病人;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改变劳作方式(不赤脚下田、不徒手采摘农作物等);不生吃蔬果等2.预防措施结合钩虫生活史(1)病原治疗①局部治疗:透热疗法(53℃20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