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816223
大小:18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14
《《反比例函数》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年级九科目数学任课教师授课时间12.5课题26.1反比例函数(1)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中的第一节。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九年级正是学生由具体到抽象过渡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在教学中渗透类比、转化,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二、学情分析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研究函数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多数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类比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已经具有了函数和相关知识,并且对函数变化过程也有一定的认识,但运用函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仍存在较多困难。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会识别相关量之间的反比例关系,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3、,能确定简单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类比、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社会服务,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五、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知识回顾你能举几个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反比关系的例子吗?二、探究新知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
4、式表示?(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1、上面问题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是什么?三个问题的函数表达式分别是什么?(1)(2)(3)S= 2、这三个函数关系式可以
5、叫正比例函数吗?可以叫一次函数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你能用一个一般的形式来表示吗?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k为常数,且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关系,为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注意在中,自变量x是分式的分母,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的取值范围x≠0.探究在上面的三个问题中,两个变量的积均是一个常数(或定值),这也是识别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的关键.注意:三种等价形式:(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2、巩固练习1(见课件)3、例题讲解
6、例1已知y是x的反比函数,并且当x=2时,y=6.(1)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2)当x=4时,求y的值.(学生思考后尝试自主完成,然后交流,教师板书示范。)三.巩固练习练习2(课件)(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四、归纳梳理1.知识小结(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三种形式.(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2.思想方法小结──建模的数学思想.五、达标检测(见课件)六、作业必做:教科书习题26.1 第1、2题.选作:《学案》巩固训练。理解并掌握反
7、比例函数的意义。掌握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应用巩固,掌握方法.年级九科目数学任课教师授课时间12.5课题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和表达式y=(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中的第二节,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对图象的研究和分析,来确定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
8、数是最基本的初等函数之一,是后续学习各函数的基础。反比例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本节课所讲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核心,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通过对图象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确定函数本身的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从本节课的形成过程来看,由“解析式”到“作图”再到“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再次,将函数中变量x、y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