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801227
大小:2.46 MB
页数:72页
时间:2020-03-14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学.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著第五章教学教学释义1教学过程2教育原则3教育方法4教育组织形式5教育评价6教育改革7本章结构第五章教学第五章教学1.理解教学的意义。2.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3.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4.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5.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6.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7.掌握教学评价的相关概念。8.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9.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本章学习目标第一节教学释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
2、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教育方面的重要经验。学校若能坚持以教学为主,教育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育质量就必然下降。理解教学的意义、任务,掌握教学原则、方法及其运用,对将来从事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第一本教育学教材,王国维的《教育学》(初版1905年)中有一章专论“教授”,主要论及“教授之目的”、“教材之选择”、“教案”、“教式”、“发问”等问题,也就是说在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之中,更关注前者。对此,陶行知后来曾有激烈的批评。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另外“
3、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故而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受其影响,学界也将“教授”更名为“教学”。第一节教学释义传统教育实行个别教授,教师与学生之间呈“一对一”的状况,故而对于形式上的技术与方法,没有迫切的需要。另外,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学。如《学记》中所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儒家持“拱己以待”的态度,主张“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而墨家则加以反对,主张“强说人”,“叩则鸣,不叩亦鸣,问则答,不问则讲”。从“偏重于学”到“偏重于教”,是“
4、教学”的第一次转变;从“偏重于教”到“两者兼顾”,是“教学”的第二次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教学的基本规律正是存在于教学发生发展运动的过程中。要探寻教学基本规律就要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第二节教学过程人类社会的任何工作,如机器生产、农作物栽培等,都有各自的基本原理。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有它自己的基本原理,这就是教学过程的理论。从层次上理解,由简到繁,可以分为这样几层:一是某一节具体的课的过程,二是某门课程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的过程,三是某门课程
5、的过程,四是从“入学校”到“出学校”的过程,如从小学到大学;再从类别上言,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关于教学过程的研究所要回答或解释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学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另一个是教学过程的阶段、环节、规律等具体问题。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性质相似,故而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第二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与一般
6、的认识过程相比具有特殊之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社会经验变为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精神财富,通过教师的劳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也使其个体得以发展。这一过程的特性具体表现为: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是间接经验。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实现,故而属于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认识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以丰富,同时他的精神、思想、意志、品德等方面也得到发展。有指导的认识,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之下完成的,非偶然的,非尝试
7、错误的,与一般的认识过程有别。二、教学过程的阶段第二节教学过程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教与学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后人将其总结为“学、思、习、行”四个方面。这一时期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仍属经验的总结,还缺乏科学的论证。但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提出这样宝贵的思想,是我们民族对教学理论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西方对于教学过程阶段的研究主要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8、他主张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尽量以感官去施教”,反对死记硬背,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他对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是“能使孩子们先去运用他们的感官(因为这最容易),然后运用记忆,随后再运用理解,最后才运用判断”,即感觉、记忆、理解、判断。到了18世纪末,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是近代教育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