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647718
大小:10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3
《小学数学课程纲要(备课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课程纲要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授课时间:75课时(5课时机动)六年级备课组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课程纲要六年级备课组一、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意义,能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认识表面积,学会正确计算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轴的方格纸上画图
2、,并根据给定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比例尺的意义,明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6、通过回顾整理,系统掌握统计图表、统计量及可能性等有关知识。7、通过回顾整理,能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方程等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系统掌握所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
3、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意义,能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的计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比例的在关知识,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特征解比例。4.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5.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
4、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三)情感与态度目标:1、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二、课程内容:本册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二)、圆柱和圆锥、比例、比例尺、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的数学内容的总复习。教材在编写方面体现了以下特点:1、在情境的创设方面注重突出数学情境。2、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
5、--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3、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4、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5、总复习的编写思路清晰、形式新颖。教学重点其中圆柱和圆锥是本学期的重点,比例知识是本学期的知识难点。三、课程实施:在市教研室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指导下结合我校所研究的教研课题是问题研学多元互动。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多元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能进行自我调控。通过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媒体、资源等互动的过程,教学内容被学生理解掌握,教学效果
6、不断提升,学生在自己知识结构不断建构的同时,能力水平和创新意识得以螺旋式上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多元互动教学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多种互动构成的教学方式,包括互动双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的互动,通过媒体网络、图书资料等进行的互动。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多元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进行互动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能进行自我调控。1、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标准。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有序复习。同时积极研究新课堂改革,钻研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自己教学工作,提倡短时高效,极力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2、开
7、好家长会,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相互交换不同的意见;同时多与学生交流,可单独,可小组,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准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部署,采取不同的措施。3、尊重学生,在言行和举止上努力做到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多和学生做平等的交谈,做到师生互动,亲如一家。在教学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4、成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建立“一帮一”互助模式,以一名优生带动、帮助一名学困生,这样优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同时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同时让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以促进培养更多的优秀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