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284807
大小:338.7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3-07
《徐坊学校尚孺教育文化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南昌市徐坊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意见修改稿)南昌市徐坊学校以其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学校文化定位为“孺子文化”,崇尚以豫章贤士“徐孺子”为代表的贤人雅士,及其承载的儒风雅志。我校以此为积淀,打造“尚孺教育”,旨在学生和老师们慕贤而来,向贤而去。在学校已有发展规划的基础之上,形成徐坊学校文化建设方案,以“尚孺致雅”课程体系为支撑,培养志远乐学、善思笃行的徐坊学子。一、学校文化建设原则·依据学校本土资源和历史渊源,结合徐坊徐孺子文化特色底蕴。·学校文化的建设在于找到学校文化之魂,这不仅是外显的图腾符号,更是一种价值精神的追求。·学校
2、文化建设的最终指向在于培养人,要时刻与学校的办学追求相关联。·学校文化的建设是在与学校平等对话、平等协商和共同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确定的。二、“尚孺教育”建设依据(一)基于区情:传承国粹,古韵青云青云谱区将特色文化教育主题定为“传承国粹,古韵青云”,意在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南昌市徐坊学校响应区里号召,结合学校特有的“孺子文化”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尚孺教育”,传承以徐孺子为代表的先贤们的优秀精神,开展以“尚孺致雅”为主题的一系列课程,包括德雅、智雅、体雅、艺雅和文雅课程,旨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志远乐学、善思笃行的孺子
3、少年。(二)基于社情:东汉高士故里徐家坊是中华人杰典范、南州高士徐稚的故里。而徐家坊的悬榻里就是“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旧址。徐家坊、悬榻里寄托着后人对高雅之士永远的纪念与敬仰。对位于徐家坊区域内、悬榻里附近的南昌市徐坊学校而言,这无疑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三)基于校情:师生深受孺子精神感召徐孺子精神品质悠久传承,徐坊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深受影响和感召。由于这近水楼台之便,徐坊学校的师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徐孺子的儒雅风范,以及像徐孺子一样的贤人高士的可贵品质,由衷崇敬。因此,发挥其特有的教育魅力,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
4、,形成志远乐学、善思笃行的优秀品质。另外,校领导和教师对学校特色建设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共识。在创建学校特色文化过程中,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加之教师们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这些都为打造综合性学校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师资基础和能力基础。但是,学校地处于城市插花地带,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宽裕,家长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对子女教育关心重视不够,对学校教育工作配合不够;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受市井风俗影响较深,习惯养成不够到位。这对学校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多障碍。综上,南昌市徐坊学校构建“孺子文化”,打造“尚孺教育”是因地制宜,既结合了学校
5、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同时与青云谱区域特色教育建设相契合,旨在建设一所让徐坊师生留恋的学校。二、“尚孺教育”内涵释义基于徐坊学校经年累积的“孺子文化”积淀,源自对徐孺子为代表的先贤品质的崇尚,承载的先贤们志远、乐学、善思、笃行等精神品质,学校着力打造“尚孺教育”,旨在学生和老师们慕贤者而来,悟贤人风范而成长。“志”为目标,“学”为方法,“思”为反馈,“行”为目的。三国·诸葛亮在《勉侄书》中提及“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志存高远方为成才之本。而知识的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于心才能真正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不
6、断自我反思——在学中思,在思中学。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培养学生以小见大,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学有所得之后努力践履所学才能达到学校育人之目的,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三、办学愿景:孺风浸润生命,雅韵伴随一生教育不止是“说教”,更多的是“浸润”,徐坊学校借助独有的孺子文化资源打造“尚孺教育”。通过建设校园环境,创建丰富的文化环境;开展独具特色的课程和活动,营造浓厚的精神文化,让学生能时时、处处、事事感受到这种贤儒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小学六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无论是人格、性
7、情,还是习惯、学业等,莫不如此。贤人高士的儒风雅韵感召着每一位徐坊人,“尚孺”的目的是“致雅”。徐坊师生以徐孺子等先贤为榜样,经过六年的耳濡目染,培养每一位徐坊学子志远乐学、善思笃行等高尚品质,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四、办学目标:办一所让师生终身留恋的学校徐坊学校秉持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为指导,依据《青云谱区“传承国粹古韵青云”区域教育特色建设指导意见》的工作指示,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不可多得的“
8、徐孺子”文化遗产,谨遵“以孺为范,志学思行”之校训,以“尚孺教育”为核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有景);兴“博学善导情理交融”之教风,让教师因有才而有味(有味);倡“乐学笃行身心两健”之学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才);以“感恩教育”为抓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有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