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689172
大小:119.0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3
《2016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教法过关模拟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教师业务知识考试(品德与社会)第一部分:学科课程标准(20分)评分人得分一、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A.活动课程 B.活动型综合课程 C.综合课程 D.生活课程2、《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的基本特征是()①生活性②儿童性③开放性④活动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品德与生活课程
2、的核心是()。 A.帮助学生养成基本文明行为,遵守纪律B.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C.引导儿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D.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4、《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强调多样化,评价的多样化是指()①尺度多样化②角度多样化③答案多样化④主体多样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下面的内容属于该课程资源的是()①教科书②互联网③儿童的经验、兴趣④音像材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
3、④6、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A.因材施教B.为人师表C.创新与实践D.教会学生学习7、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这句话表现的主要是()对人成长的影响。A.养成教育B.人道主义教育C.集体主义教育D.情感教育8、《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包括()①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②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③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④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9、《品德与生活》课程
4、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和任务的转变,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①统领者②支持者③合作者④指导者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第6页共6页10、教师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为什么服务的?()A.教学目标B.教学重点C.教学难点D.教学关键评分人得分二、判断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1、教师只是课程的传递者和执行者。 ()2、两个班使用的教材不同,不能横向比较学生学习质量。 ()3、生活经验也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体验为主,系统知识掌握为辅。()5、“注重过
5、程”的意思就是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讲清结果,更要注重讲清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6、《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的教材以生活为主线,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设置单元。( )7、《品德与社会》教材每个单元和每一课并不是都遵循了“感知、明理、行动”这样一个认识事物的规律。( )8、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9、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10、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 )11、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 )12、只要教育手段先
6、进了,教育思想便自然会跟着先进了。( )13、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赋予了课堂教学多样的形式。( )14、只要对学生的所有表现夸奖鼓励,就是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15、教师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 )16、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17、《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 螺旋上升。()1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
7、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9、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20、《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中的“一条主线”指的是以儿童的认知规律为主线。()第二部分:教材内容、教材分析处理和设计(共80分)评分人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第6页共6页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传统节日。A彝族B傣族C布依族D蒙古族2、唐诗“独在异乡
8、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是()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