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094159
大小:1.90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1-30
《电工学(第七版上册)秦曾煌主编.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0章继电接触控制系统10.1常用控制电器10.2鼠笼式电动机直接起动的控制线路10.3鼠笼式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线路本章要求:1.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功能和用途。2.掌握自锁、联锁的作用和方法。3.掌握过载、短路和失压保护的作用和方法。4.掌握基本控制环节的组成、作用和工作过程。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第11章继电接触控制系统利用继电器、接触器实现对电动机和生产设备的控制和保护,称为继电接触控制。本章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低压电器,基本的控制环节和保护环节的典型线路。第10章继电接触控制系统实现继电接触控制的电气设备,统称为控制电器,如刀闸
2、、按钮、继电器、接触器等。下面介绍常用控制电器的用途及电工表示符号。11.1常用控制电器11.1.1组合开关组合开关又称转换开关,由数层动、静触片组装在绝缘盒而成的。动触点装在转轴上,用手柄转动转轴使动触片与静触片接通与断开。可实现多条线路、不同联接方式的转换。图11.1.1为用转换开关实现三相电动机起停控制的接线图。转换开关中的弹簧可使动、静触片快速断开,利于熄灭电弧。但转换开关的触片通流能力有限,一般用于交流380V、直流220V,电流100A以下的电路中做电源开关。M3~图11.1.1用组合开关起停电动机的接线图11.1.2按钮(手动切换电
3、器)(b)结构按钮常用于接通和断开控制电路。按钮的外形图和结构如图所示。按钮开关的外形和符号(a)外形图常闭触点常开触点复位弹簧支柱连杆常闭静触头桥式静触头常开静触头外壳4SBSBSB结构符号名称常闭按钮(停止按钮)常开按钮(起动按钮)复合按钮1234123按钮帽交流接触器的外形与结构11.1.3接触器用于频繁地接通和断开大电流电路的开关电器。(a)外形(b)结构11.1.4中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触头容量小,触点数目多,用于控制线路。通常用于传递信号和同时控制多个电路,也可直接用它来控制小容量电动机或其他电气执行元件。(b)符号KA线圈常开触头KA
4、常闭触头KA(a)外形中间继电器外形与符号11.1.5热继电器用于电动机的过载保护。热继电器外形与结构(a)外形(b)结构~发热元件接入电机主电路,若长时间过载,双金属片被加热。因双金属片的下层膨胀系数大,使其向上弯曲,杠杆被弹簧拉回,常闭触点断开。发热元件杠杆11.1.5热继电器工作原理结构原理图双金属片常闭触头用于电动机的过载保护,不作短路保护。11.1.6熔断器符号FU熔断器额定电流IF的选择(1)电灯、电炉等电阻性负载IF>IL(3)频繁起动的电机(2)单台电机用于低压线路中的短路保护。常用的熔断器有插入式熔断器、螺旋式熔断器、管式熔断器
5、和有填料式熔断器。可实现短路、过载、失压保护。11.1.8自动空气断路器(自动开关)锁钩主触点手动闭合过流脱扣器欠压脱扣器衔铁释放自动空气断路器原理图连杆装置释放弹簧熔断器FU交流接触器KM组合开关Q按扭SBSB1SB235热继电器FRM3~42111.2鼠笼式电动机直接起动的控制线路1.直接起动(a)结构图KM自锁按下按钮(SB2),线圈(KM)通电,电机起动;同时辅助触点(KM)闭合。即使按钮松开,线圈保持通电状态,电机连续运转。KMSB2M3~ABCKMFUQSB1起动按钮停车按钮自锁的作用11.3鼠笼式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线路将电动机接到电
6、源的任意两根线对调一下,即可使电动机反转。需要用两个接触器来实现这一要求。当正转接触器工作时,电动机正转;当反转接触器工作时,将电动机接到电源的任意两根联线对调一下,电动机反转。一、正反转控制原理1.基本原理将接到电源的任意两根联线对调一头即可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为此可用两个交流接触器来实现。2.基本要求必须保证两个交流接触器不能同时工作。ABCKMRM3~FUQFRKMF按下SBFSBKMF在同一时间内,两个接触器只允许一个通电工作的控制作用,称为“联锁”。“联锁”触点解决措施:在控制电路中加入机械连锁。KMRSBFKMFKMFSBRKMRKM
7、R.....通电断开断电电机正转闭合缺点:改变转向时必须先按停止按钮。机械联锁电气联锁利用复合按钮的触点实现联锁控制称机械联锁。鼠笼式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线路KMFKMFSBRSBKMRSBFKMFKMRKMRKMFKMFSBRSBKMRSBFKMFKMRKMR当电机正转时,按下反转按钮SBR先断开断电闭合通电断开停止正转闭合闭合电机反转正反转控制线路3~MFRFUQ......KMFFRKMRSB1SBFKMFSBRKMRKMRKMFKMR下图所示的鼠笼式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中有几处错误,请改正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