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611192
大小:3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杜甫的社稷情怀徐昌才 在万紫千红的唐诗国度里,杜甫(712~770)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尊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驾齐驱,其作品则被公认为“诗史”。仅就艺术成就而言,他也是中国诗歌史上造诣最高、修养最全面、创新精神最强的一位诗人,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五言还是七言,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他无一不能,无一不工,堪称诗坛的“全能冠军”,名篇佳句之多,可谓无与伦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好雨知时节,
2、当春乃发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明白晓畅而又精粹警策的诗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田,成为我们民族永远珍爱的瑰宝。 不过,我认为,杜甫最令人敬仰、最难以企及之处,还是他那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刻的大众情怀。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总是与祖国生死相依,与人民呼吸相通的。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的优秀传统,他奉献深情的歌颂和衷心的赞美;对于侵犯祖国的外敌
3、、残害人民的蟊贼、祸国殃民的统治者,他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鞭挞。顺遂时,他不会沉醉于安富尊荣;贫贱时,他不会沉沦于一己的辛酸。只有当这种深刻的挚爱之情升华为时代的精神,凝结为不朽的诗篇,他才担当得起“伟大”二字。而杜甫,就正是这样的伟大诗人。 早在青年时代,杜甫就立下了报国安民的壮志,希望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理想。尽管他二十四岁初次应试便遭失败,但这似乎并未影响他的勃勃雄心。经过十年的漫游,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于天宝五年(746)来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虚
4、岁)。然而,曾经一度有所作为的唐玄宗,此时已是志得意满,整日沉溺于享乐之中;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当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朝政十分黑暗。杜甫仕进无路,一再碰壁,竟然在此困守十年之久,消磨了一生中本该最有作为的年华,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十月,才得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七、八品)的小官。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境况里,在“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的困苦生活中,他逐步了解了人民遭受的重重苦难,看到了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社稷胸襟、黎民情怀的现实主义诗人。怀着对祖国命运的深切
5、关怀,他先后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充满批判精神的名作,抒发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真挚感情,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预感到社会已经面临巨大的危机。果然,时隔不久,即天宝十四年十一月,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如果说,在此之前,杜甫在思想艺术上还与一批盛唐著名诗人不相上下的话,那么,此时的杜甫就已经开始超越众人,走向成熟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帝国由盛转衰,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全国人口由乱前的五千二百八十多万猛降到乱后的一千六百九十多万。
6、在这国家危难、山河破碎之时,杜甫由一个朝廷小官跌入了普通逃难者的行列,亲眼看到了饿殍载道的惨象,亲身经历了妻离子亡的痛楚。因此,他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人民的苦难表示肤浅的同情,更不是漠视或者回避这种苦难,而是与广大人民一起,共同承受了这场苦难。从此时直到去世的十五年间,他虽然在成都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日子,但大部分时间都是颠沛流离,衣食不周。苦难使有的人消沉乃至堕落,却使有的人变得更加坚强。正是在苦难的磨炼中,杜甫与人民的感情更加接近,对祖国的挚爱更加强烈,思想也更加成熟。所以,当许多诗人的歌喉在苦难中喑哑的时候,杜甫却诗思
7、喷涌,写出了《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羌村三首》、《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爱国激情和深刻的人民性的杰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他生活无依,疾病缠身,乘舟飘泊于湖湘一带,而他写下的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仍然关注于“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可以说,他是带着对平息战乱,让人民重过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期盼而溘然长逝的。 让我们看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吧。写这首诗的时
8、候(乾元三年,公元760年),由于友人的接济,杜甫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即使如此,他的生活仍然相当艰苦:“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于是,大风一吹,卷走屋上的茅草,情况便十分狼狈:“床头屋漏无干外,雨脚如麻未断绝。”在这凄风苦雨之夜,诗人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