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_元鹏飞.pdf

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_元鹏飞.pdf

ID:48026375

大小:294.7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1-28

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_元鹏飞.pdf_第1页
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_元鹏飞.pdf_第2页
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_元鹏飞.pdf_第3页
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_元鹏飞.pdf_第4页
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_元鹏飞.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_元鹏飞.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艺研究2011年第11期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元鹏飞中国戏剧成熟的突出标志是戏曲脚色的形成,戏剧形态的发展和戏曲脚色的演化密不可分。古典戏曲脚色的演化明显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金杂剧院本之“杂剧色”变伎艺性的歌舞、说唱形态为搬演故事、装扮人物的形态,从中演化出生、旦、净、末、丑等脚色;第二阶段是随着戏剧形态的丰富与发展,脚色也在搬演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出现老旦、小生、副末或小丑一类名目的分化;第三个阶段则是随着古典戏曲演出形式中折子戏的出现,片段式的重视伎艺的表演造成戏曲脚色的行当化,这一现象表明戏剧形态向更高层

2、次的跃升。戏曲脚色演化的每一阶段对应着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不同形态,探讨脚色的演化,对戏剧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为2008年国家社科中国戏曲脚色和中国戏剧形态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在作为“他者”的西方戏剧进入国人的基金一般项目“古典戏曲视野之前,基本不为人们所关注。但当20世纪初的人们逐渐认识了西方戏剧之后,与此有关的脚色新考”(批准号:08BZ问题才逐渐呈现了出来,所以我们看到,王国维为《宋元戏曲史》的完成所做的最后一项专题W023)阶段性成果研究就是《古剧脚色考》。遗憾的是,王国维这篇大作表明他对中国戏曲脚色的理解存在

3、极大的疏漏,可以说中国戏曲脚色的研究,从《古剧脚色考》发表的1911年起就被引入了相当偏颇的路径,迄今已经整整一百年了。王国维的所谓“古剧”主要是指宋杂剧、金院本,所以古剧“脚色”主要是宋金杂剧院本中的“末泥”、“引戏”、“副末”、“副净”和“装孤”等名目。由于王国维没有细致考察作为“履历”含义的“脚色”成为戏曲术语的过程,也就忽略了宋金时期的文献对以上五个名目的称呼是“杂剧色”的事实。这就把戏曲脚色客观存在的不同阶段看成了混沌的一团,导致戏曲脚色研究的局面难以打开,还造成对戏曲形成过程尤其是古代戏剧形态发展规律缺乏清晰体认

4、的后果。先入为主地把后来才形成的“脚色”之名用于早期的“杂剧色”,实际掩盖了中国古代戏剧形态演化的重要环节。如果能够避免这些学理性的错误,我们将可以认识到,中国古代戏剧的形态发展实际上存在三个阶段,对应戏曲“脚色”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历史悠久的演艺活动中72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产生的“杂剧色”在扮演人物时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脚色的含义,这是脚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演进阶段;由“杂剧色”充当的“脚色”,随着戏剧故事内容的丰富和形态的发展,分蘖出自身的“老”、“小”、“副”等名目,构成了脚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分化阶段;当

5、戏曲演出从全本戏走向以折子戏为主时,折子戏片段式重视伎艺的表演造成戏曲脚色向杂剧色伎艺特性的回归,戏剧演出从以生、旦故事为中心走向各行脚色都可以凭其“唱念做打”的伎艺而独立发展起来的阶段,也就是脚色发展的最后阶段———戏曲脚色的行当化。其中,从“杂剧色”到“脚色”的演化对应戏剧形态走向成熟的历程,脚色的分化对应着戏曲叙事文学蓬勃发展的阶段,而戏曲脚色的行当化则对应着古典戏曲花部化及各地方剧种遍地开花的现象。一毫无疑问,中国戏曲脚色虽然只是几个简单的名称———生、旦、净、末、丑,它们却可能蕴含着揭开中国戏剧发展规律的密码,因此

6、对其发展演化情况的探索将可以揭示中国古代戏剧形态发展的规律。解玉峰在谈到戏曲“脚色制”在近代京戏中走向“角儿制”的曲折发展历程时曾指出:中国戏剧的形成乃是以生、旦、净、末、丑的出现为标志的,中国戏剧发生演变的历史也主要是脚色制渐趋规范和稳定的历史,但事物的发生、发展,常常是各种外力共同参与的结果,并不完全是事物自身的规定性所能约定的,外因常常会影响、乃至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所以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才会有突变、有夭折。京戏在近代走向名角龙套制的畸形道路以及当代许多新编戏因话剧观念的影响有意淡化脚色制,皆不宜视为中国戏剧自身演进的

7、必然结果。假如脚色制为中国民族戏剧之根本,离开了脚色制,我们又该到何处①去找寻中国戏剧呢?李昌集则不仅重视脚色制与戏剧形态的联系,更指出了脚色制对戏剧文学的艺术构成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影响:脚色制是中国戏剧特有的形式表征,脚色制的演变某种意义上即反映了古代戏剧表演形态的演变,对中国戏剧的表演艺术乃至文学艺术的构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与戏剧文学的结构密切相关。不理解中国戏剧脚色体制与戏剧文学的内在联系,就不能深入把握古代戏剧文学的艺术构成,这是古代戏剧学留给当代曲学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②的命题,而当代曲学界对此似乎还未予以充分

8、的重视。虽然中国戏曲脚色演化的研究具有如此重大的价值,但正如李昌集指出的“当代曲学界对此似乎还未予以充分的重视”,而我们在仔细考察的过程中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对此问题一直罕有学者论及。作为现代学术中对中国戏曲脚色展开研究的滥觞,王国维《古剧脚色考》对戏曲脚色演进情况的认识是:隋唐以前,虽有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