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967573
大小:101.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1-18
《2019年高三摸底诊断性历史试题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年高三摸底诊断性历史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这一现象A.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B.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C.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D.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答案】C【分析】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解读,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理解历史发展、演进规律的能力。试题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为切入点,提供了孔子思想的相关要点,要求学生将孔子的观点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
2、学,其根本诉求在于以重振“礼乐文明”来解决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问题。在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社会理想下,“贵贱有序”“尊卑有别”等是根本前提,这也是“周道”或“周制”的典型特征。孔子对周礼的维护和对“周道”的追求,都包含着对社会“上下尊卑”秩序的维护。但是另一方面,孔子处于社会转型日趋剧烈的春秋后期,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变化明显,作为“圣之时者”的孔子,在教育上“有教无类”的主张以及这种主张与其坚守“周道”之间的内在紧张,正是当时社会处于转型之中的体现,同时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学术品格,也即是“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故C项正确。孔
3、子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因此A项“战国儒学”这一表述错误;“周道”是主张社会贵贱有序的,所以B项中“对社会平等的追求”与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相违背,因此是错误的;题干的主旨是孔子在信守“周道”和教育主张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并要求对这一紧张关系之所以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D项没有对这一“紧张关系”的原因进行有效分析,因此可以排除。本题相关论述可以参考【美】牟复礼著,王重阳译《中国思想之渊源》。2.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4、”。“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答案】D【分析】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以及对知识的整合、迁移的能力。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比较具体。试题以考纲中“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等为考点,试题提供了两段素材,一是秦献公时期的“户籍相伍”的改革,一是秦孝公“集乡为县”的相关举措。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无论是“户籍相伍”还是“集乡为县”,其共同点都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本质上体现了中央集权强化的历史趋势。基层治理的加强正是中央集权加强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D项正确。皇帝
5、制度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所创立,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故A项错误;宗法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他既是宗法制度确立的基础,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的本质在于破除血缘特权的“选贤任能”,包括中央官员及地方官员均以此为标准,题目信息并不能支撑这一观点,另外,从历史事实来看,官僚政治建立的标志是秦朝建立后郡县制的实施,而且直到宋代,官僚政治才最终完成,故C项错误。3.黄河古称“河”“河水”。《诗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已被广泛使用。黄河名称
6、的变化A.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B.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C.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D.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试题给出的信息是黄河名称由先秦时期“河”“河水”到汉代出现“黄河”概念,再到唐宋时期“黄河”名称在使用上的普及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黄河之水由清到浊,这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发展以及水土流失的表现,故A项正确。“环保意识”属于一个现代概念,古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意识,更谈不上“环保意识的增强”,因此B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涉及到黄河流域(北方)和长江流域(南方)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彼此
7、之间在全局影响和地位上的变化,试题材料中并无这类信息,因此C项可以排除;“水利观念”主要指水利工程的兴修、水利灌溉实施、水患的治理等方面的观点或理念,这也与题目信息不符,因此D项错误。另外,古人有“黄河奔浊浪,是天生不清”的说法,但这是就整体情形言之,也是特定时间段的一种“追述”,更是一种文学性叙述,有其独特的前置设定和出发点,这与黄河的某些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在先秦时期河水比较清澈之间并不矛盾。辛德勇《黄河史话》对黄河清浊问题有所论述,可参。4.盛唐时期长安人口增长明显,总数约70万,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皇室及服务人员15万,京
8、官和京吏3万余,禁军和附近驻军12万,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的读书人1万,共需粮食580万石左右。据此可以推知盛唐时期A.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