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社戏》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社戏》教案 沪教版

ID:47963318

大小:53.3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社戏》教案 沪教版_第1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社戏》教案 沪教版_第2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社戏》教案 沪教版_第3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社戏》教案 沪教版_第4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社戏》教案 沪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社戏》教案 沪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社戏》教案沪教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言行、心理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对渲染环境、烘托形象、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感受作者对儿时岁月的诚挚情感,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理解课文热爱劳动人民、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课文提示】  1.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小说《社戏》。《社戏》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上,后由作者收入小说集《呐喊》。“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戏》虽然是写

2、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原作是一篇回忆性小说,先写在北京看了两回中国戏的经过及印象,写对“北京戏”没有好感,衬托出“我”对“社戏”的喜欢。接下来回忆“我”幼年时与农民孩子看“社戏”的情景。这是小说的主要部分,课文选的就是这一部分。  2.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重点在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

3、友的诚挚情谊。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正音正字】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xù   怠dài    撺掇cuānduo   凫fú   潺chán   蕴藻yùnzǎo   眷juàn    舀yǎo   踱duó   蹿cuān   (旺)相xiàng   撮cuō   楫jí【积累词语】  早出晚归  装模装样  不识好歹【朗读课文】【结构层次】  课文以《社戏》为题,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前后还写了一些活动: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结尾,写六一公公送

4、豆。   按故事情节发展、时空转移,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第二部分(“至于我在那里”到“各自回去了”),写夜晚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依据情节的发展,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四层:  第1层(开头至“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写去看戏前的波折。  第2层(“我的很重的心”到“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写看戏途中的情景。  第3层(“最惹眼的”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写在赵庄看戏的情形。  第4层(“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写看戏归来路途中吃罗汉豆的欢乐情景。  第三部分(“第二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课外

5、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阅读鲁迅的作品。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课文分析】(采用讨论法,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平桥村是个怎样的地方?  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   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①“我”可以免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②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③每天可钓鱼,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  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了重要的铺垫。  看戏之前

6、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在双喜的帮助下,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出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齐读第10段。圈出描写少年朋友开船动作的词语:  拔…点…磕…架…。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反映出小朋友们的聪明、能干的性格。  去赵庄看戏,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状物的?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朦胧”在句子里是什么词?  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模糊”亦然。  为什么说连山

7、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形象真切地突出船行得快。  第12、13段与这一段有什么关系?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果然是渔火”,从这几句话里可看出:这两节与前一节是呼应连贯的,这样使文章自然地过渡到看戏这一内容上来。  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又“自失”起来呢?  “自失”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这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写出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行船之快,烘托“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