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胸腺肽α1的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胸腺肽a1的临床应用屮国药师1999年第5期第2卷药物与临床作者:王传斌单位:广州南方医院生物治疗中心510515关键词:胸腺肽;临床应用胸腺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负责T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其功能是否正常少机体的健康状况密切和关。影响淋巴发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被认为是激素调节机制,因此寻找有实用价值的胸腺激素类药物已成为近年來人们研究的热点。1996年Goldstein等报道了从小牛胸腺中捉纯一种具冇生物活性的物质,命名为胸腺肽(thymosins)。1975年改进提纯方法制取了胸腺因了5(TF5),该因了可以纠正因缺乏胸腺功能而造成的某些免疫缺陷,并能治疗某
2、些免疫系统受抑制的癌症。Goldstein等通过对TF5的进一步分离得到胸腺肽al(thymosinsa1,Ta1),其含量约占TF5的0.6%,Ta1的生物活性比TF5高10〜1000借[1]。Ta1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主要川于各类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疾病[2]。当病人感染某些病毒如HIV,HBV或癌症以及放疗或化疗示,其免疫系统往往会被逐渐抑制乃至破坏,而不能发挥对病毒或癌细胞的正常杀伤作用。Ta1可以恢复T淋巴细胞的功能并促进成熟T细胞的增生,促进淋巴细胞在病变组织及癌细胞周围聚集,促进淋巴因子及淋巴因子受体的产生,这样就可人大加强免疫细胞的作用,增强机体对病毒和
3、癌症的抵抗能力[3,4]。Ta1的临床应用主要冇以下几个方面:1抗肝炎Ta1治疗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治疗乙肝或丙肝效果显著。研究表明,Ta1在体外虽无抗病毒作用,但能通过免疫调节抑制肝炎病壽复制。Mutchnick等用Ta1治疗乙肝患者7例,每周治疗两次,疗程6个月,la后HBeAg和HBVDNA阴转者6例,有效率达86%,而未用该药的対照组仅20%。乙肝、丙肝诱导的T细胞CD4+在清除病毒中起重要作用,患者使用Ta1治疗后,CD4+/CD8+明显升高,从而提示,Ta1可能通过免疫调节增强机体抵抗力而清除病毒感染。目前美国SciClone公司的人工合成Ta1作为抗病毒性
4、肝炎药,已在许多国家批准上市[5,6]。2抗肿瘤Tai能用于治疗肿瘤,这一方面是由于T细胞功能提高增加抗肿瘤能力,另一方面是使患者因肿瘤及化疗药物引起的低下的抗感染力有所提高。现已证实Ta1治疗卜•列肿瘤有效;恶性黑色素瘤、肺癌、红白血病、鳞状上皮细胞瘤、宜肠结肠癌,其中治疗黑色素瘤和肺癌的研究报道较多,Ta1已进入黑色索瘤的临床试验[7,8]。3抗HIV治疗Ta1对HIV的治疗也进入了临床试验。患者感染H1V—段时间后,免疫系统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病人往往死于一些对正帘人來说微不足道的感染,Ta1在HIV临床治疗屮的应用,一方而可提高抗病毒的疗效,另一方而可逐渐恢复
5、病人的免疫能力,以抵抗致命的继发感染[9,10]。4便用方式研究者发现,Ta1作为-•种免疫调节因子,它与其它药物合用时貝有潜在的治疗效果[11,12]。目前在临床上,Ta1主要有3种使用方式:①单独使用;②与淋巴因子联用,如与IFN・a或IL-2同用;③与化疗药物如氟尿唏唳(或环磷酰胺)和淋巴因了三合一联用。由于Ta1在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故在医疗实践中越来越趋向于联合应用。5展望Ta1在治疗肿瘤以及HBV和HIV等引起的疾病屮的作用口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在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与神经内分泌系统Z间的关系还冇待深入研究。Ta1不但在新生儿免疫中发挥着重要
6、作用,还将在抗衰老方血作出贡献。Ta1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参考文献1LowTLK,GoldsteinAL.Thymosins:structure,functionandtherapeuticapplications.Thymus,1984,6:27〜422NazKK,KaplanP,GoldsteinALThymosinAlpha-1enhancesthefertilizingcapacityofhumanspermcell:Implicationindiagnosisandtreatmentofmaleinfertility.BiolReproduc,199
7、2,47:1064〜10723JeffreyA.Tai,butnotIFN-a,specificallyinhibitsanchorage-independentgrouthofhepatitisBviraltransfectedHcpG2cells.JHepatol,1996,25(6):814〜8204Wada,S,YoshihiroK.AstudyofantitumoreffectsofthymosinonratandmouseurinarybladdercarcinomainducedbyBBN.OncologyRes,199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