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658232
大小:4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8
《代谢综合征诊断指标的临床应用【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医学论文•代谢综合征诊断指标的临床应用〔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诊断指标;临床应用随着人们膳食结构改变、活动量减少、身心应激反应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DM)、糖耐量受损、肥胖等多因素聚集的疾病状态。1999年WHO将其命名为“代谢综合征(MS)”,定义为:一个个体存在DM或糖耐量减退,并同时具有下列两项以上组合,如高血压、血脂紊乱、中心性肥胖、微量蛋白尿。2001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ATPHI)对MS的定义和诊断作了易于操作的规定:符合以下3个或3个以上条件者即为MS,中心性肥胖(腰围
2、:男性>102cm,女性〉88cm)、甘油三酯(TG&1.69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29mmol/L、空腹血糖n6.1mmol/L、血压n130/85mmHg〔1〕。近年来许多学者将高尿酸血症、炎症因子、凝血机制、脂肪细胞因子、部分血清酶等临床生化异常纳入了MS的范畴。越来越多的病例证实实验诊断指标对分析MS患者的病情、疗效观察、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1MS与血脂MS患者主要是TG升高、HDLC降低,其机制是:IR时葡萄糖摄取减少,导致脂肪细胞内TG分解增加,大量聚集的脂
3、肪细胞释放过多的游离脂肪酸(FFA)进入血液。脂肪细胞对激素的敏感性增加,这些激素使脂肪细胞将大量的FFA释放入门静脉系统作为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TG的底物。循环中VLDLC水平增高儿乎总是伴有HDLC的降低,与胆固醇酯转移蛋白介导的这两种脂蛋白之间胆固醇酯和TG的交换有关〔2〕,但在血脂检验中发现部分1R患者空腹检测TG水平正常,HDLC水平减低,提示TR患者脂肪耐量受损。ATPIII指南中将HDLC水平的低限从<0・9mmol/L提高为<1.03mmol/L^TG<1.7mmol/L为合适水平〔3〕。1MS与糖代谢M
4、S的发病基础是1R表现为骨骼肌、脂肪组织、肝脏等脏器对胰岛素的正常反应失调。空腹时肝脏由于胰岛素作用不足而引起糖原分解亢进勻糖原异生作用增强,摄食后通过门静脉流入的葡萄糖摄取降低,从而血糖升高。骨骼肌是周围组织中最大的利用糖的组织,运动可增加糖的摄取。运动不足使骨骼肌对糖的摄取减少,主要由于IR吋胰岛素信息传递因子P13激酶活性降低〔4〕。1999年WHO发布静脉血浆匍萄糖的诊断値,DM:空腹n7.0mmol/L,葡萄糖负荷(75g)后2h^ll.lmmol/L;糖耐量异常:空腹<7.0mmol/L,葡萄糖负荷(75g)后2h:7.
5、8mniol/L〜11・1mmol/L;空腹血糖异常:6.1mmol/L〜7.0mmol/L〔5〕。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诊疗标准中将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标准定为:5.6mmol/L〜6.9mmol/L。因此我们在对代谢综合征做出诊断时不能忽视空腹血糖受损的测定结果0如果血糖>5.6mmol/L,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MS与炎性因子慢性亚临床炎症是MS的一个组成部分。硏究表明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炎症状态,肥胖时脂肪组织分泌的致炎因子TNFa是IR发生的重要介质。肥胖者多伴有炎性因子如IL1、TNFa、IL6、血
6、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CRP)升高。另外,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具有促炎症作用的因素增加,这些炎性因子可直接干扰胰岛素的信号传导、降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和一氧化氮造成内皮功能紊乱,从而发挥致炎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导致IR和MS的各种表现3mg/L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硏究结果提示高糖、氧化应激、DM并发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糖引起D
7、M并发症发生的传统观点的基础上,Brownlee教授〔5〕经过硏究,提出DM并发症的统一机制学说。指出高糖引起线粒体屮超氧阴离子生成过多,导致组织细胞中发生氧化应激,造成组织损伤,引起DM的各种并发症,这种损伤作用是通过自由基对体内的DNA、蛋白质、脂肪的氧化修饰来完成。氧化应激破坏了机体氧化和抗氧化平衡,造成IR引起部分MS的发生,同吋IR又可升高体内的氧化应激,产生过多的自由基。因此检测自由基与周围组织反应后的氧化产物可以反应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如:血和尿中的8疑基脫氧鸟昔酸是DM肾病的氧化应激标志物;脂质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丙二醛
8、(MDA)标志着体内自由基的水平;7谷氨酰转肽酶是血糖升高和MS的氧化应激标志物等。检测血液中的抗氧化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谷胱昔肽过氧化物酶、维生素E、维生素C、胆红素等项目可以了解机体抗氧化能力。国内外硏究发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