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性策略

托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性策略

ID:46704512

大小:7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6

托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性策略_第1页
托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性策略_第2页
托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性策略_第3页
托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性策略_第4页
托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性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托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性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托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性策略内容提要: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指个体用言语和行为对他人进行人格和身体攻击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矫正。木文通过列举三个有效策略,使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对今后矫正托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有所认识、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幼儿进行教育。主题词:托班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应对策略正文:一、问题的提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指个体用言语和行为对他人进行人格和身体攻击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娇正。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

2、龄阶段的独生子女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虽然在常人眼里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但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农现出攻击性行为。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6一7岁)的孩子更多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为身体攻击和非身体攻击两种。身体攻击包括打、推、咬、踢或是从别的孩子那儿强夺物品等,非身体攻击主耍指骂人。而托班幼儿年龄偏小,只有两周到三周,其生理及心理发育都还不完全。不会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对自己的身体动作为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差;不会运用语言造

3、成的攻击性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迟缓,当自己有需求时,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好宜接付诸行动:用动作替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缺乏分享意识,幼儿具有明显的自我为中心倾向,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耍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小朋耍玩吋宝宝常常会抢别人的东西,不能满足时宝宝其至会抓咬别人。他们对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不让别人玩,于是就出现了频繁的攻击性行为。所以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多表现为对其他幼儿身体的攻击,如:打人、挖人、咬人等。那么小的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很困扰我,于是我开始研究。%1.研究的时间、对象研究时间:2007年9月研究对象:本园小小

4、班3名幼儿幼儿1:咬人(一周至少两次)幼儿2:骂人(经常发生)幼儿3:打人(一天至少3次)二、对三位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分析(1)环境的变化幼儿1在入园前生活在以“家”为中心的,相对简单狭小的区域中。入园前,幼儿1经常和姑姑家的哥哥一起在家玩儿,哥哥玩儿什么都让着她,父母更是围着她一个人转,不仅千方百计地满足她的各种需要,而且食物玩具自然也是优先供应幼儿1,其至不让孩子与他人分享,可以说是到了“耍星星不敢给月亮”的程度,这样导致了她强烈的占有欲。到了上幼儿园的吋候,幼儿1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离开了家人,面对的是陌生的幼儿园、陌生的同龄人

5、、陌生的老师,无形中给她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这一期间,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2)生理发育不完善托班幼儿正处丁生理长牙期,牙龈发痒也是造成幼儿1常常咬人的另一原因。乳牙牙胚一般在2〜2岁半吋出齐。在乳牙萌出吋,个别幼儿会有短暂的睡眠不安、烦躁、牙龈发痒、喜咬硬物等现象。如:我班有一名幼儿,在上托班时,经常咬人。老师家长多次教育无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升入小班后,咬人的现象明显减少,到本学期已经不再咬人了。所以说,生理发育的不完善,也易诱发托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2、动作先于语言的生理特点从心理学角度上看,托班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6、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多为“4位老人+2位大人+1个孩子”的模式,家庭里百般关怀溺爱集于一身,形成了“小皇帝”的性格。来到幼儿园后,与同是“小皇帝”的同伴生活游戏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争执,而托班的幼儿语言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词汇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使得幼儿2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很难用语言与自己的伙伴沟通,情急之下,就采取了打人的方式,以为可以拿到自己想耍的玩具或食物,每次都用伤害其他幼儿的行为来保卫自己的权益。此外,他因为不会用语言表达,其攻击性行为多属于友好或好奇,如:拍拍背、抽空打一下,其实完全是友善

7、的,但却遭到误解。3、家庭、社会因素幼儿3的攻击性行为多少与其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在他做错事吋,家长没有耐心、和善的说服教育,而是采用打骂等过激的方式教训唐炎。在无形中,家长给他一种消极提示:“只有采取攻击性行为才能解决问题”。而其实他往往“口服心不服”,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艾们特•班杜拉认为家庭成员强化的攻击行为是行为建模的最主耍的来源。他报告儿童在与他人相处时常常同样的使用他们父母使用的攻击性策略(班杜拉,1976年:第206页)。幼儿3的家庭中的管教多数采用了以上方法,来到幼儿园,他也常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常为了j点小事就

8、将同龄的伙伴打伤。对孩子来说,电视中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他们会把从屯视中看到的做法、现象迁移到现实社会中来,会在实际生活中模仿电视中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幼儿3的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