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37670
大小:6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词的策略《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屮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H》,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貝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冇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捉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例囹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
2、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木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冋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洽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处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一—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木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
3、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屮,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和近的。就拿“送别”主题來说,冇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己感情Z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Z广陵》,写李门以LI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対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
4、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儿首送第1页共5页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了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2、把握同题材的作晶: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冋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酋诗又给我们勾imiT-W怎样的価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
5、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丄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4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川。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U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
6、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Z广陵》;学习杜甫的《春里》,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屮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
7、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口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晶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有一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诗象”这一屮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师:这里的“胡尘”,写岀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学生摇头。)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屮,在金兵战马嗒塔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第2页共5页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述案例成功的把“
8、胡尘”两字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Z悄?同样,在教学《示儿》时,对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而?引导学生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