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06938
大小:7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3
《唐、五代选人文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唐、五代选人文书研究摘要:唐、五代时参加锥选考试的考生统称为选人。选司要在考试之前对选人进行资格审查,而审查的主要方法就是把选人报名时所持的各类证明身份的文书和保存在中央政府甲库中的人事档案材料对照勘核,以保证考生的质量。这些证明身份的文书主要有解状、考状、保状、春关牒、告身、历子等。关键词:选人;栓选考试;人事档案;资格审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各项典章制度都趋于完备。特别是唐代科举和栓选考试的制度化客观上要求人事档案文书更加完备和规范。因为中央级考试特别是铃选考试要在考试之前対考生进行资格审查,而审查的主要方法就是把考生报名时
2、所持的各类证明身份的文书和保存在屮央政府甲库中的人事档案材料对照勘核,以保证考生的质量。五代铃选基本沿袭唐制,但结合战乱频仍、文书失坠的时代特征也有所损益。据笔者初步考察,唐、五代时选人文书主要有解状、考状、保状、春关牒、告身、历子等。1解状解状是唐代政府部门出具的参加铃选考试的选人个人信息的文件。由州司上报给中央政府的考生文解作为甲历保存备查,发给考生个人的作为应试时的准考报名材料。其作用是考试之前进行资格审查时把报名材料和档案材料以及个人体貌特征加以对照勘核,以保证考生符合应试要求。参加吏部(含兵部)铃选考试的选人耍到所属官司或地方州
3、县去“投状”报名,由官司和州府把相关报名信息形成文状巾报尚书省。唐制,每年“五月颁格于州县,示人科限而集之。初,皆投状于本郡或故任所,述罢免之由,而上尚书省,限十月至省”。[1]选人解状的内容,有选人的姓名、籍贯、家庭出身、家庭主要成员及社会关系、本人体貌特征等项。比如,选人体貌特征记录的内容依宋人钱易所说:“吏部常式,举选人家状,须云:'中形,黄白色,少有髭。‘或武选人家状,须云:'长形,紫黑,多有髭。"[2]解状还要陈述参加考试的理由,如出身人则说明符合那种参选条件,前资官要说明何时因何故停替或罢免,等等。州司上报的选人文解,都作为甲
4、历保存在吏部甲历库,武选人文解则保存在兵部甲历库。同时,还要复制若干副本保存在中书省、门下省甲历库中。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之后,选人文解等甲丿力还保存在南曹。[3]唐代选人解状主要用于每年冬集时对参加锥选考试的选人进行资格审查。所谓“资格审查”,就是把选人报名时州司发给的解状与州司上报给尚书省的、保存在诸司甲历库中的选人文解的内容互相勘核对照,把本人的体貌特征与文解中所记特征勘核对照,以防有罪犯子弟、工商业者子弟、冒名顶替和各种资历造假的和其他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参选,以保证銓选考试的质量。负责资格审查的官员主要是主持南曹工作的吏部员外
5、郎和兵部员外郎。[4]唐后期至五代,由于战乱原因铃选舞弊情况严重,政府命南曹每年修订解状的版式、状样,悬挂在州司和南曹门前,供选人取解时参考。五代后晋时吏部铃选学习礼部贡举考试的办法,每年“委南曹详订解样,兼备录长定格取解条例,尽下诸州,如礼部贡院板样书写,立在州县门,每遇选人取解之时,各准条件遵行。仍依板样给解”。[5]版样同时也悬挂于选院,供在京选人参照。“选曹每年皆先立板榜,悬之南院,选人所通文书,皆依版样,一字有误,即被剥落。”:6]2考状考状亦称“考牒”,是以人为单位按年度记录官员功过行能及考绩等第的文书。考状除了上报尚书省保存
6、在吏部考功甲历库作为人事档案备查之外,也发给官员个人,作为考绩的证明材料。考课范I韦I包括内外文武职事官、流外官、卫官,考课结果作为官员叙阶、升迁、奖惩和依法治罪的依据,同时也是铃选考试进行资格审查的重要材料。选人每年考课形成的材料称为考功簿书,发给选人个人的就是考状或考牒。当州、当司长官对下屈官员进行考核并出具简单考状,考状装订成簿书呈报给吏部考功司,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外官考。皇帝任命吏部长官、刑部长官、御史台长官二人为校考使,一人校京官考,一人校外官考。另外,还冇给事中和中书舍人担任监考使。考校完毕后考状发给所有应考者以为凭信
7、。考状记录考课对象的功过行能、遣负刑犯和考课,等笫,并显示本人是否守满了待选年限。不够年限也被视为不符合应选资格。唐代官员的资历是按散官官阶计算的,而官阶进叙的主要依据,就是考课。唐政府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就敕令说:“散位一切以门荫结品,然后由劳考进叙。凡入仕之后,迁代则以四考为限。四考中中,进年劳一阶,每一考上中,进一阶,一考上上,进两阶。”[7]流外官入流也要参加铃选考试,“每经三考,听转选;量其才能而进之,不则从旧任”。[8]流外官中的令史还有一定优待:“每府史三考,令史两考得转选,续前劳也。”唐制,令史为流外勋品。唐初,令史“
8、限八考以上入流”。[9]五代时由于战乱兵霾,考绩废弛,官员和选人多无考牒,而把考绩等第和考数记录在解由和丿力子之上,政府也只好听之任之。后唐长兴二年(931年)五月规定,如再无考牒“便同冇过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