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xx·苏州模拟)总结以前的4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从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这是因为( )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B.自然界是客观的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2.“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
2、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3.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过度地开发,人为破坏,导致了大量物种丧失,其中包括一些中国特有物种。这告诉我们( )A.城市化和工业化必然破坏生态平衡B.人们与自然无法和谐相处C.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D.人们的活动决定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4.(xx·新乡模拟)“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
3、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6.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4、)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7.某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提出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这一要求体现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共性和个性的统一D.个人与社会的统一8.(xx·东海模拟)胡锦涛同志曾说,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
5、蓝图和奋斗目标。这里的“不折腾”可以理解为( )A.规律是客观的,人无法限制规律的破坏作用B.规律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所以只能按规律办事C.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改造世界要以承认规律的客观存在为前提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③物质的运动是无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10.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6、千百年来人类无法回避和不断探讨的问题。下面漫画所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①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做一切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③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11.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制不生其间,则必暴殄而财乏用矣。”白居易的这一认识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发挥意
7、识对事物的促进作用D.善于抓住主要矛盾12.针对严重旱情,北方某市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择机实施了人工降雨,全力以赴抗旱。这体现了(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D.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成功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6分)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
8、我俱东。” ——宋·陈与义白居易和陈与义的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14.(26分)习近平同志在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甘溪林场实地考察时强调,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林业效益相结合、天然林保护与农民生活的关系问题,国家和各级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不断健全,补偿规模还要加大。总的来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根据所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回答:(1)我们为什么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林业效益相结合、天然林保护与农民生活的关系问题?(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