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540684
大小:17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14
《2019高考化学二轮冲刺复习精讲 第一部分 必考部分 第5讲 化学能与热能跟踪训练(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跟踪训练(五)能力练(20分钟 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2018·贵州省贵阳市高三监测)某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能量与活化能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E1是反应的活化能B.E2是活化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放出的能量C.能量差E1-E2是反应热D.活化能的大小决定了反应热的大小[解析] 活化能的大小不能决定反应热的大小,反应热的大小由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共同决定,D项错误。[答案] D2.(2018·山西大同一中月考)为探究NaHCO3、Na2CO3与1mol·L-1盐酸反应(设两反应分别是反应Ⅰ、反应Ⅱ)过程中的热效应,进行实验并
2、测得如表所示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仅通过实验③即可判断反应Ⅰ是吸热反应B.仅通过实验④即可判断反应Ⅱ是放热反应C.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D.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解析] 根据实验①可知,碳酸氢钠溶于水的过程为吸热过程,不能仅根据实验③混合后溶液温度降低而判断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为吸热反应,需结合实验①进行综合分析,A项错误;根据实验②可知,碳酸钠溶于水的过程为放热过程,所以不能仅根据实验④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溶液温度升高判断反应Ⅱ是放热反应,B项错误;根据实验①可知,碳酸氢钠溶于水后溶液温度从20.0℃降低到18.5℃
3、,而实验③中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后溶液温度从20.0℃降低到16.2℃,证明反应Ⅰ为吸热反应,根据实验②碳酸钠溶于水后溶液温度从20.0℃升高到24.3℃,而实验④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溶液温度从20.0℃升高到25.1℃,证明反应Ⅱ为放热反应,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 C3.(2018·甘肃天水一中测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25℃、101kPa下,1molS(s)和2molS(s)的燃烧热相等B.1molH2SO4(浓)与1molBa(OH)2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C.CO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所以CO的燃烧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101kPa时
4、,1molH2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氢气的燃烧热[解析] 燃烧热指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因此S的燃烧热相等,A正确;中和热是稀强酸与稀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B错误;燃烧一般都是放热反应,C错误;101kPa时1mol氢气燃烧产生的H2O是液态时,放出的热量才是燃烧热,D错误。[答案] A4.已知热化学方程式C2H2(g)+2.5O2(g)===2CO2(g)+H2O(g) ΔH=-1256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炔的燃烧热为1256kJ·mol-1B.若转移10mol电子,则消耗2.5molO2C
5、.若生成2mol液态水,则ΔH=-2512kJ·mol-1D.若形成4mol碳氧共用电子对,则放出的热量为2512kJ[解析] 燃烧热强调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如液态水,A项错误;1molC2H2(g)生成2molCO2(g)转移10mol电子,则消耗2.5molO2,B正确;由题意,生成2molH2O(g)时放出2512kJ热量,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要放出热量,若生成2mol液态水,则ΔH<-2512kJ·mol-1,C项错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4对共用电子对,当形成4mol碳氧共用电子对时,放出的热量为628kJ,D项错误。[答案] B5.已知:25℃101kPa时1mol辛烷燃烧生成二氧
6、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518kJ;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1molH2O(l)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①2C8H18(l)+25O2(g)===16CO2(g)+18H2O(g) ΔH=-11036kJ·mol-1②2C8H18(l)+25O2(g)===16CO2(g)+18H2O(l) ΔH=-11036kJ·mol-1③H++OH-===H2O ΔH=-57.3kJ·mol-1④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l)ΔH=-114.6kJ·mol-1A.①③B.②③C.②④D.只有②[解析
7、] 表示辛烷的燃烧热时,生成的水应是液态而不是气态,故①错误、②正确;③中未标明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错误。[答案] C6.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S(s)+O2(g)===SO2(g) ΔH1S(g)+O2(g)===SO2(g) ΔH2②2H2(g)+O2(g)===2H2O(g) ΔH32H2(g)+O2(g)===2H2O(l) ΔH4③CaCO3(s)===CaO(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