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35963
大小:758.00 KB
页数:62页
时间:2019-11-12
《温病治疗与预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欢迎各位同学们!温病的治疗预防温病教研室林兴栋教学内容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讲述祛邪和扶正两大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和意义。2注意介绍泄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通下逐邪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用及注意点。3简介开窍熄风,滋阴生津,固脱,外治法的运用。4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病瘥后调理。5简介中医对温病预防的认识与成就及方法。温病的治疗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及其应用温病的主要治法温病兼挟证的治疗温病瘥后调理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及其应用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辨证
2、审病因(风热\暑热\燥热\湿热)辨病机(病变的层次、阶段、病位、病性)察邪正(扶正祛邪)卫气营血、三焦论治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治疗的原则祛除温邪(祛邪为第一要务)吴又可说:“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可见,治疗温病“祛邪为
3、第一要务”,扶助正气(温病后期)温病治法的运用:具体采用各种治法祛邪是温病治疗的关键新感和伏邪治法不同治法不可拘泥(注意驱邪与扶正关系、兼顾本证与兼证、个体体质)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温热论》温病的主要治法外治法固脱法滋阴生津法开窍熄风法清营凉血法通下逐邪法祛湿清热法和解
4、表里法清解气热法泄卫透表法泄卫透表法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病邪在卫分的一类治法。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者现代研究治法主治代表方剂疏风散热风温初期,风热病邪袭于肺卫者桑菊饮银翘散解表清暑夏月感受暑湿,复感寒邪侵犯肌表者新加香薷饮宣表化湿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者藿朴夏苓汤疏卫润燥秋燥初起,燥热病邪治法伤于肺卫者桑杏汤必须注意患者的体质和兼挟对温病邪在卫表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吴鞠通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关于冰敷使用注意清解气热法以
5、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适用于温病气分里热虽已亢盛,但尚未与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现代研究治法主治代表方剂轻清宣气邪在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栀豉汤加味辛寒清气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白虎汤清热泻火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黄芩汤黄连解毒汤使用注意1、主治无形邪热2、不宜过早使用3、阳虚者中病即止白虎汤四禁:“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吴鞠通《温病条辨》和解表里法通过和解,疏泄,分消,解除在半表半里之病邪的一
6、类治法适用于温病病邪在半表半里者现代研究治法主治代表方剂清泄少阳邪郁少阳,胃失和降者蒿芩清胆汤分消走泄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而气化失司者温胆汤杏、朴、苓开达膜原邪伏膜原者雷氏宣透膜原法注:分消走泄分消走泄分,即分开,分别。消,即消除消散。分消上下之势,就是从上中下三部把湿热邪气消除。走,可作“动”或“通”解,指用走而不守,流动不居的药物。泄,即外泄,外散。走泄即通过“动”或“通”的手段,使邪气外达——赵绍琴使用注意1注意病邪的性质和具体定位2清泄少阳法只适用于邪热挟痰湿在少阳者3分消走泄与开达募原侧重
7、于疏化湿浊邪伏膜原可用柴胡热在少阳可用柴胡暑湿、湿热郁伏少阳多用青蒿柴胡与青蒿的应用祛湿清热法通过祛除湿邪,清解邪热以清除湿热的一种治法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现代研究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温热论》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即退。吴鞠通其在人身,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吴鞠通治法主治代表方剂宣气化湿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者三仁汤燥湿泄热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者王氏连朴饮分利湿热湿热郁阻下焦者茯苓皮汤使用注意1分
8、解湿热,祛湿是关键“湿不去则热不除”2辨湿热在上中下三焦及所属脏腑,3权衡湿与热的偏轻偏重4注意使用理气药5注意湿邪化燥化火,阴亏者慎用通下逐邪法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之法适用于温病有形实邪内结的病证现代研究“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