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169
大小:3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08-03
《经济学地方战略毕业论文 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地方战略论文题目: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陕西是全国的军工大省,军工民用产业的发展在拉动陕西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陕西省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本文深入分析了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的现状、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陕西军工民用产业的发展的建议。这对于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陕西;军工民用产业;战略 从建国初期至今,陕西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经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军民
2、分离”阶段、战略转变期的“军转民”阶段及战略机遇期的“军转民”、“民进军”并存阶段。其中,战略机遇期的“军转民”、“民进军”并存阶段又可以从民用企业参与军工领域和军工民用产业发展两个层面研究。由于陕西是全国的军工大省,军工民用产业的发展在拉动陕西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仅从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角度来进行研究。 一、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和市场考验,陕西目前已有近300种民用产品形成一定规模,其中有39种民品已成为企业的支柱产品。“十一五”以来,全省军工民品产值持续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陕西的军工企业
3、在实行了军民分立、主辅分离、军民品分线的运行模式后,具有民品研发生产管理的单位明显增多,并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他们吸引了社会各界来参与军工民品的开发生产。如西飞集团与瑞典的VOLVO客车公司、庆安集团与日本大金公司、惠安集团与日本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合作等。 研发的民用产品品种繁多,涉及的领域广泛。截止2004年底,形成规模效应的民品达295个品种,年销售额95.3亿元。其中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品种就包括空调压缩机、西沃牌豪华客车、微型汽车、铝合金型材、航空零部件转包、摩托车、柴油机、纺织用高速并条机等19个。军工民品涉及的领域比以前
4、更广泛,包括民用航空、制冷设备、新型纺织机械、民用核工业、精细化工、民用爆破及油气井爆破器材建筑装饰材料及工程机械、医疗设备仪器、柴油机发动机等动力装备产品、民用航天、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等等。 从总体上看,陕西目前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的现状较之初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产品结构有了明显的改观,由军转民初期的低层次市场需求向高阶位市场需求转变。如在军转民初期生产的主要是摩托车、锅碗瓢盆、洗衣机等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产品,现阶段的产品则转向航天、航空、核、精细化工等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产品。二是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密集型转变,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三是产品规模明显扩大,并
5、向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四是品牌意识增强,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增强;五是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对相关产业的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二、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国防工业发展战略调整,使发展军工民用产业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其次,国家加大国防投入的战略决策,推动陕西军工民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等产业的发展,使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再次,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陕西军工民品产业发展搭建了
6、有利的发展平台。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明确提出:“支持军转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及军转民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最后,陕西地方政府的重视,为陕西军工民用产业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机会。陕西省政府很重视发挥军工优势带动全省经济,大力支持军工民用产业的发展。 (二)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拥有丰富的内部资源 陕西省是全国的军工大省,其国防科技工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西安聚集了全省90%的军工科研院所和60%的军工生产企业,陕西军工经济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陕西省大量高素质的军工资源的聚集发端于“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投资布点。经
7、过这三个时期的国防建设,陕西形成了较强的国防工业基础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军工规模优势。陕西军工规模居全国首位。据不完全统计,“七五”以来,全省军工每年承担的国家重点军品研制试制项目约5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3000余项。 2.技术人才优势。陕西省军工专业技术人才密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7月,全省军工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1.2万人,占军工职工总数的41.76%,占全国军工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17.3%。其中,高级以上职称有1.821万人,两院院士15人,博士310人,国家级专家25人(不含军工电子和院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