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明清——中华文明的彷徨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明清——中华文明的彷徨教案新人教版【复习策略】1.运用联系的方法:要掌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能横向联系世界和纵向联系中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推论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2.运用思辨的方法:(1)政治上,通过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影响到中国整个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2)经济上,认识到小农经济是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3)思想上,对明清思想家的观点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考点预测】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在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表现将是xx年高考的重点。【知识整合】考点l、政治文明1.明朝君主专制的发展(1)废宰相: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于1380年裁撤中书省和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严令后世不得设立宰相。至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内阁: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
3、问的内侍机构。2.清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1)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康熙帝亲政后,设置南书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3)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军机处结构简单,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巩固国家统一:①平定三藩之乱: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平定了三藩之乱,加强了对云南
4、、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的统治。②收复台湾:派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③平定噶尔丹叛乱: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先后取得乌拉布通、昭莫多等战役的胜利,最终平叛成功。[来源:][来源:](2)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①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速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②注重喇嘛教,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来源:学.科.网Z.X.X.K](3)维护国家主权:①雅克萨之战:分别命令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②签
5、订《尼布楚条约》:迫使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4)评价:①进步性: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局限性: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封建统治更具活力,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③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考点2、物质文明1.手工业(1)制瓷业:明清时期瓷器种
6、类丰富,青花瓷、彩瓷、法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2)纺织业: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明代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3)民间手工业:明朝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生产的主导地位。(4)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
7、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2.商业(1)明清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来源:](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以徽商和晋商最为著名。[来源:学_科_网Z_X_X_K]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①明朝初年,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②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2)表现:清朝只开广州一处通
8、商。[来源:](3)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考点3、精神文明[来源:]1.思想(1)正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2)李贽: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